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苏兆贝 :让农村初中学生爱上语文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2015/3/18 15:17:37

 

长期以来,城市学生的语文素质高于城镇学生,城镇学生又高于农村学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受环境的影响,要比数理化等其他课程来得突出。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间仍然难以改变。钱梦龙先生曾感慨“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我认为农村语文老师更显无奈。在农村中学工作近20年,我深受这种无奈的折磨。新课改以来,我对每一届初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喜欢语文”的从未超20%。不喜欢,就难以学好语文,农村中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可能越来越陷于尴尬。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初中学生喜欢语文呢?我以为农村语文老师是可以有作为的。我们无法改变学生所处的难以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和家庭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从“爱上语文课”走向“爱上语文”,具有可行性。

一、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语文老师”的形象走近学生

2005年我担任初一语文教学,开学初,我就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对于初一新生而言,新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莫名的吸引,会产生某种期待心理。一周过后,当学生们都见过其他科任教师后,他们对语文老师的猜测、期待也与日俱增。第二周我回校了,我深知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初始印象的重要性,于是第一节的语文课,我并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先设计了一段饱含深情的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的初次见面整整迟到了一周,今天终于见到了大家,我很高兴。一周来,虽然我们还没见面,但我对大家是很关注的,我对同学们这一周的出色表现很满意。常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希望同学们在新的环境里,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愉快、学有所得。今日的小树苗,在学校肥沃的土壤里,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面对未来,我想用一首熟悉的歌与大家共勉。” 说完,我便唱起了《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虽然我并不擅长唱歌,但还是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后,我并没有上新课,也没有提什么学习要求,而是趁热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对话交流。

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我的深情与真挚博得了普遍的认可,给淳朴的农村学生留下了“亲切、真诚”的初始印象,打消了农村学生怕与老师交流的顾虑,为日后的师生交流以及创设和谐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是我每一届都要认真对待的重要事情,是我走近学生的第一步。当然,只有第一步是不够的,在继续的相处中,在课堂内外,我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语文老师”形象。温雅、好学、热情、真诚,是学生对我的评价,我也逐步成为了每一届学生心目中最为信任与愿意亲近的老师。我知道自己还未能像陈日亮老师那样具备“我就是语文”的风采,但我将继续把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要求与“语文特质”相叠加,努力塑造自己的“语文老师角色”。 这样的角色,必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保证了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在每一届初三毕业前,我会再做一次问卷,“喜欢语文老师”的接近100%,“喜欢语文课”的超过七成。

二、让课堂响起琅琅读书声,引学生走进语文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自古就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对此课标也有明确的阐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全国中语会副秘书长张鹏举先生在《语文课该怎样上》一文中清楚地记录了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会上,来自某市的一位教研员向主席台上的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被称为‘满堂讲’,已经被否定了;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师在课堂上一问到底,变成了‘满堂问’,也遭非议;现在的专家们又提倡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读书,这样会不会形成‘满堂读’的局面?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结果,与会的专家们得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琅琅的读书声”。

不让学生读书,终会误人子弟。我们不妨试想: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不管你讲得多么精彩、深刻,而学生并未亲自体验,即使专心听讲,充其量也只训练了听力;而教师满堂一问到底,即使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也只能是被动思考,并没有机会真正接触语言材料。其结果是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学生最终落得个不会读书,写作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的下场。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对这种现象,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曾做过一个精辟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是没有真正扒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稍稍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

朗读做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其重要性勿用多说。可问题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朗读并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上,钱梦龙先生不无担忧地说:“一些老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引入了鉴赏课、表演课,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看电影,一会儿去表演,一会儿来讨论,花花哨哨,唯独忽视了课本,最后读起课文来仍然结结巴巴。这些课一直在打外围战!” 热闹的打外围战终究无法“攻城略地”,这课堂不是落空了吗?其实老师们都懂得朗读教学的重要,可为什么又不重视朗读呢?我以为大体有三个原因:其一,不少老师误以为朗读只是一种初级的、单调的、老土的教学法,难登大雅之堂;其二是应试教育的功能引导使得语文课堂发生了变异,走向了应试训练;其三是语文老师对课改理念及语文的根本把握不到位。

语文课要“返璞归真”,语文老师就要大胆“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其语文基础弱,语言感受、理解能力亟待培育,那些无视文本、不让读书以及花样百出的教法,对他们来说,大多只是空中楼阁。且看看黄玉峰老师的一次公开课:老师只讲5分钟,其余时间都是学生读书。这样读,那样读,分段读,整体读,小组读,全班读……,好一派琅琅的读书声!有些听课老师不理解了,黄老师笑着说:“这可是真的课啊,你们要听真课还是假课?”公开课真实如此,常态课自不必说。黄玉峰老师出众的教学成绩与“简单”的教学法,该能给误以为朗读教学“简单、老土”的老师深刻的启示了吧?

教法是服务于学法的。课改强调落实学习主体,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断言“不讲是可以的,不学是不行的”。怎么学?习惯了“听课”的农村学生,还具备哪些学法?恐怕只有朗读才是他们中大部分人会的学法了。既是学生“会用的”,又是学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老师的教法就应该围绕这个学法来选择,教学就该围绕朗读来设计。实践中,所有适合朗读的文本,我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充分。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讲;读不懂的地方,适当点拨。以朗读为中心,必要时辅以其他教法,使得我的课堂轻松、真实。比如教《再别康桥》,让学生熟读成诵获得初步理解后,继续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人范读,集中齐读;从头到尾诵读,一节一节接力朗读;端坐身姿读,摇头晃脑读。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知不觉领略了《再别康桥》朦胧、清逸、留恋、忧伤的情愫。课后有些学生甚至“迷上”了徐志摩诗歌的美,向我讨要徐志摩的其他作品。教读《唐雎不辱使命》,我先让学生读顺、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分角色朗读,然后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找出各种人物描写的句子,再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学生编成简单的课本剧(人物对话要求用原文)。之后又让学生扮演唐雎、安陵君、秦王——这样建立在朗读基础上的生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用心揣摩原文人物语言及人物性格的兴趣,既理解了作品,又培养了语感。

围绕朗读的教学设计本身是需要创造的,朗读并不是“单调”的教学法。实践表明学生是喜欢“朗读式”课堂的,语文老师值得下功夫研究朗读教学,找到适合自己及所教学生的朗读教学方式。

三、将农村元素引进课程,让生活和语文联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城市与农村,不同地域的生活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将农村元素引进语文课程,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激活其潜在的兴趣,逐步爱上语文。

我所在的学校,吹来一阵风就能闻到海的味道,学生们也基本上住在海边。变幻无穷的海边景色与独特的生产生活,他们司空见惯,却从未发现其中的魅力。近几年不断有城市人纷纷来海边观光、摄影、品尝海鲜,我就借机引导学生重新“发现”他们原本熟视无睹的海元素的魅力,结果学生们感到无比自豪——原来我们的家乡是块宝地呀!于是,海的景色、气味,与海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走进了语文,走进了写作。

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故事,保留着浓郁的传统习俗。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组织学生收集家乡的民间故事、说说家乡的习俗,几次之后,学生便开始自觉地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生活,从传统节庆到地方特有节日,从爷爷、姥姥处听到的传说到方言中不时遇到的俚语民谣,其间蕴藏的美德、道理、趣味,多少值得珍藏、传承,多少引人回味与反思!可以说,农村有着独特而丰厚的语文教育资源,只要教师用心开发,因地制宜地发挥、整合,农村生活就会走进语文,语文也会回到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真实而活泼,学生自会喜欢。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毕业生的来信,其中一段写道:“老师,真想念你的课堂,想念你随口即来的那些家乡的小故事,它们曾是我怎样的期盼啊!时光流逝,很多具体的知识已朦胧成一片月色,而唯有那些故事,只要一想起你,依旧会在我眼前生动地跳跃。是那些小故事,让我发现了家乡的魅力,让我获得了自信、乐观;是那些小故事,让我感受到老师的真实和语文的可爱……。也许这一切在你,并不意味着什么,但于我却是一段幸福的回忆。”初读这段文字,有点意外,再读却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细想自己的语文课堂,那些农村生活中的小故事有些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有些是煞费苦心刻意为之,但它确实生动了我语文课堂。与其说是学生对我这位语文老师产生了好感,还不如说是精彩的农村生活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好感。

以一个“语文老师”的形象走近农村学生,让学生亲近;以学生能用的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走进语文;引导学生“发现”农村元素的独特魅力,让生活和语文联姻——我以为踏踏实实做好这几件事,是可以让农村学生爱上语文的。我的探索与实践才起步,才尝到一点点的甜头,相信会有丰厚的收获在等着我。

 

作者:苏兆贝

学校:福州市霞浦第四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