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读写例话•高中】散文的形和神

发布时间:2015/3/24 15:27:13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散文的“形”与“神”呢?“形散神不散”的含义,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呢?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表达方式是怎样采用的,语言使用得怎样,都可以看作是属于“形”的一类。

在一篇散文中,材料常常是很“散”的。比如《风景谈》在介绍延安风景之前,先写到了“星星峡外的沙漠”,在介绍石洞雨景时,又写到了大城市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入了作品。这一些还不能说是“散”吗?

材料的组织,从表面上看也是“散”的。例如《故都的秋》中,从古都的天空写到了牵牛花,再写到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以及枣树,很难说是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转换;《天山景物记》几个部分的先后次序,虽然基本上按作者观察点的移动而推移,但节与节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跨度,作者的行踪,不过如草蛇灰线而已。

再看一看表达方式吧,散文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而且这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杂处于一起。这样的形式,与一般的小说或议论文相比,同样是散的。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说,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的、凝聚的。这不光是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而且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如果什么都想说,那就什么都说不清,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散的“形”和不散的“神”,怎样统一起来呢?秦牧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这就是“散”与“不散”的辩证法。

具体地说,散文散的“形”和不散的“神”的统一,以下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一、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能积极地能动地反映“思想”的。比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的思想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所以,就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租人家“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为主,无不都是为突出“清”“静”“悲凉”服务。

二、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按照“思想”的红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风景谈》的几幅“风景”,事实上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生活、学习、休憩和战斗,它们被作者思想的红线所串联,逐层深入地突出人、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在作品中,思想是“经”,材料是“纬”,二者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有色彩、有气魄的完整的图画。

三、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风景谈》中的“风景”,《时钟》中“滴答滴答”的时钟摆动声,《灯》中的“灯光”,《蒲公英》中的“蒲公英”,还有《故乡的榕树》中的“榕树”,就是这样的“结合点”。它们可以让“思想”找到“凝聚物”,又可以让材料具有“联结线”,有了这些东西,散文就可以收放自如,做到“散”与“不散”相统一。还有些散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天山景物记》等,表面上并没有“结合点”,但仔细看,它们每一篇都有自己的“基调”——色彩的基调,感情的基调,或宁静,或优美,或清淡,或浓艳,或低沉,或高昂,这样,“散”与“不散”也能统一起来。

为了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更突出,写作的时候应该重视对材料的分析。分析,就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组织材料,采用怎样的“结合点”和基调,以及使用怎样的语言,都离不开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并选择形象加以表现,散文的艺术魅力才能体现出来。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