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淑芳: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泉
发布时间:2015/4/8 10:27:22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了阅读,写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了写作,阅读就好比没有航标的航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篇文章寥寥几笔就结束了,我觉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生的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扩充材料的积累,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怎样才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呢?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做好读后笔记,架起阅读和写作桥梁 三、借鉴仿写,让阅读和写作融会贯通 四、情境诱发情感体验,引起共鸣
关键词:阅读 写作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没有了阅读,写作就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离开了写作,阅读就好比没有航标的航船,做毫无意义的航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篇文章寥寥几笔就结束了,我觉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生的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让阅读成为写作的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扩充材料的积累,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怎样才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读好书,写起文章自然就有神韵了。要想学生多读书,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阅读就会积极主动,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但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只要抓住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犹如打开一扇扇文学窗口,让学生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我在给学生介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时,先给学生讲望子成龙的狼妈,坚持让孩子独立成长的红狐,照顾人类小孩的保姆蟒,还有逐鹿草原的狮王等等故事,把大家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学生自然而然的对这类小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学期的时间读了沈石溪的大部分小说,在写作中,学生对动物的描述可谓活灵活现,个性鲜明,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真情融入。
二、做好读后笔记,架起阅读和写作桥梁
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从而获得成就感。阅读之后,让学生及时把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要点加以圈点或批注,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整理好张贴在教室里,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也围着读书,抢着表达自己的感受。将这些素材和思考及时形成文字保留在随笔中,使积累的材料焕发出自己的思想光芒。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阅读与写作架起一条桥梁。
三、借鉴仿写,让阅读和写作融会贯通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可见,“从仿到创”的确是习作练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建立完整的句子概念,了解句与句的结构关系,扎扎实实地打好用词造句的基本功 。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在课内给予点拔,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他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用几句具体的话来描述,比如说文中有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当时,我便叫学生进行仿写,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写了好多优美的句子,如“树林里鸟儿的叫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叫声让人心旷神怡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时而喜悦,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将伴你左右。” 。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二是水流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于是我安排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写一写美丽的家乡、校园,写一写曾经游览过的风景名胜。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经过多次的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提高了习作能力。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
四、情境诱发情感体验,引起共鸣
情感对学生写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情感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而动机又是人活动的能源,当情感丰富强烈时,写作是主动的;当情感封闭肤浅时,写作是被动的。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赏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才能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是一篇感情色彩极浓的课文,我采取读、悟、问、议的方法,用音乐、图画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题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温馨的情感世界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对爱也有了新的认识,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源于爱,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浮想联翩,亲情、友情、师生情……一一呈现在眼前,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一组以《背影》《儿女》等为代表的表现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叙事散文,这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从学生描写人物的习作中,可以看到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体验到了这些感受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体验到了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变积极态度,吸收大量的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蓄,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通过科学阅读,可以把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我们相信,课外阅读搞好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就如拥有了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作者:蒋淑芳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莲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