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玉:浅析议论文说理特征及教学对策
发布时间:2015/4/8 11:09:38
摘要:作文占了高考语文总分的半壁江山,针对学生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说理能力的薄弱、分析的平面化等问题,语文教师开始有意识地、不断地寻求作文教学的创新之路,以逐步培养学生写出条理清晰、思想深刻的好作文。本文对自己指导高中生写作议论文的经验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根据议论文说理特征,探讨了高中议论文教学的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指导议论文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思维 守正 创新
一些老师认为,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因为教师往往给学生写作思维的限制,或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或是为了迎合高考改卷的审美趣味而写作,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个性。这种解释似乎很合理,否则,大学可能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专业了。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实际上,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思维贯穿于其中。不仅如此,议论文重在说理。学生如果“理”都没有想清楚,就更不可能说清楚;而要想将“理”想清楚,就得有严密的思维。所以说,高中生的核心写作能力的训练,是我们高中语文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指导目的,培养与提升学生飞写作思维品质是必要的。
所以,自从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限制文体以来,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如同京剧“变脸”般的,一路在在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破立式等结构形式中寻求出路,寻求创新。某一种形式成熟后,就被“缺乏新意”的舆论和“需要创新”的呼声给轰下台去。时至今日,大有创新越来越快之势,不弄明白还真让人眼花缭乱,作文备考的教学不知如何是好。其实,不管结构形式怎么变,学生写考场作文不还是应该“我手写我心”吗?这个本质是我们始终要坚守的,我们更应在此前提下,精准把握深入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方法,并带领学生勇敢地做出尝试。经过不断地学习整理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本人将议论文说理水平的提升归结为以下两个路径:
一、巧借关联词搭建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外在形式,可以利用关联词自身具有的粘连性,从外在语言的角度着手,通过提升语言前后之间的的逻辑性,起到严密学生思维的关联性。
人教版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六国论》中一段精彩论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段论述,苏洵在文章的开头就用并列关系的词语“非……,……,弊在……”将中心论点和盘托出,但也有几个国家并非如此,于是作者就退一步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分论点,最后用一关联词“故”字做出因果判断,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无懈可击。
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关联词就是连接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卡扣或榫卯。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关联词外在地来看,是卡扣或榫卯;但内在地说,其实就是逻辑推理的关系。具有功夫的作文,是表达准确、具有逻辑推理性的作文。关联词,除了具有外在的连接作用之外,更内在的,是在表明逻辑与思维。正如古文一样,如果逻辑性强,思维缜密,关联词是可以不用或少用的。
关联词表示的内含就是一种推理,一种思维的逻辑,是强化句子之间的因果、假设、条件、承接、转折等逻辑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关联词语的本身就是在说理,而此种说理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砌,所以,提升作文的关键要从思维能力处下功夫,但关联词的成套运用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展开、逆向和深入。
不可否认,语言和结构只是一种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活动贯穿了品质的高低决定了一篇议论文的高下,但是,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和作文的架构入手,对学生的作文思维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可操作的方法后,再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
二、巧借递进式搭建出结构的逻辑性
递进式思路,指文章的各个部分逐层深入的联系、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种思路,往往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提炼自己的人生感悟,并以此来观察社会,反思生活,容易跳出假大空的套路,让学生写出清新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
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
通常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如,以“善待”为话题,可以设置分论点为:
善待自己是一条小径。
善待他人是一条大道。
善待自然是一种极境。
第二种: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还以“善待”为话题,可以设置分论点为:
善待自己,就是接纳自己,接纳生活。
善待自己,因为生活需要学会原谅和舍得。
善待自己,应为自己寻觅精神家园。
第三种: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如果论点是个否定判断句,我们可以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角度去结构全篇,即“摆现象——析危害——究根源——列办法”的格式。
仍以“善待”为话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完成:例如在围绕“善待自己,不是肆无忌惮地为满足私欲而纵容自己”这一中心论点分析说理时,可先摆出若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高举个性大旗,没有原则和底线地纵容自己,物质享受麻木自我,不择手段达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接着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以自我为中心,二是对生命的漠视等等;然后分析长此以往的危害:打着善待自我的幌子,极度张扬自我的个性和利益,会造成秩序的破坏,必然受到生活的惩罚;在此基础上挖出其根源,说到底这是人文关怀的缺失,长远发展观的缺失;最后重申观点,善待自己,不是纵容自己,而要善待他人。因为善待他人就是最好的善待自己。摆现象、析原因、论危害、挖根源、亮(或重申)观点、发号召,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
以上列举几种高中议论文的深入结构模式,对于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我们可以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模式去写(守正),并且要求他们尽力模仿优卷——通过模仿其内容,激活写作的源泉;模仿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模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模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学生熟练掌握了每种模式的写作要点,深刻体会到了各种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后,就可以要求他们根据文题要求和个人的知识储备,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议论文模式,扬长避短,灵活变通,写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议论文(出新)。
作文教学,特别是高中生的核心写作能力的训练,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如何加强针对性的思维训练,作了初步探讨。孔夫子主张学思结合,同样的道理,作文教学必须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精心施教,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指导目的,巧于引导,学生们一定能跨越障碍,走过“桥”去,不断提升写作思维的品质,展现出自己表达艺术的新风采。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柯孔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1
作者:张平玉
学校:龙岩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