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寿:生活教育与学生写作实践
发布时间:2015/4/8 11:16:15
摘要:“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将生活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呢?本文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①从自然世界中汲取写作的营养;②投身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苦与乐;③精心描绘生活、提炼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关键词: 汲取营养 体验生活 提炼生活
“生活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体现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方向与教育的本质。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积极向上、努力创新的理论;是从生活中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学做真人,不断提升自身品行修养的理论;是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身体力行、心力结合,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要把上述的实践活动诉诸笔端,最终达到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与自身修养的逐步提升。下面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谈谈几点理解:
一、从自然世界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逐渐远离了真实的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这样孩子们与自然世界等失去应有的联系,从而也就失去创作的源泉,失去了创作的灵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得让孩子走进自然,学会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原生态的,才会充满灵动与才气。请看学生习作《我的家乡——柘下》片段:“河水清澈到底,如一面镜子,如一块纱巾,又如一块玲珑剔透的玉石。轻轻的抚摸它时,就像轻抚着美人的肌肤,滑滑的,感觉手指的缝隙间充满着灵动,我仿佛觉得借水的波动可以调弹出世间最美的声音。静静地聆听水流,我感觉到水中的女神在轻轻低吟,诉说着一段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故事。一阵微风拂过,河面起了涟漪。是女神小寐初醒了,她伸了伸懒腰,绿缎长袖从玉臂轻轻滑落。那水圈啊,一阵阵随烟荡漾开去,富有动感。最可爱的还是河里的两棵绿藻,绿得晶莹、绿得剔透,除了上帝心中的绿,仿佛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比拟似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澄清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此时,我想俯身掬起一捧清灵灵的碧水,可又怕破坏了这份宁静。”这个片段紧紧围绕水的清澈、柔和、水声的悦耳、水藻的绿与鲜活来写,由于介入了合理的想象与习作者的创造,使得整个画面非常优美,令人向往。也由于是零距离的接触,读罢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这样优美的画面若没有习作者的用心观察与亲身体验,是很难描绘得出的,更离不开习作者对自然的亲睐与眷恋。
班上一位男生假期随父母前往海南三亚游玩,回来后写了《我心中的风景——三亚》一文。其中下面的几段很精彩:
从机窗向外看,我看见了澄蓝的大海,还有些许的珊瑚礁星罗棋布地座落在海中,远处的海,一块淡绿,一块深蓝,互相交错,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海南给我的见面礼。
晚上,大海换上了晚装,安静地睡着,只有几只归来的小船划过平静的大海……
清晨,太阳醒了,它缓缓地从海天一线中升起;海醒了,它冲上沙滩,冲向岩石,发出“哗啦哗啦”的水声。风也醒了,它带着清凉和舒爽送进千家万户,我也醒了,迷迷蒙蒙中拉开窗帘,打开窗户,阳光清柔地进入了房间里。风也不甘示弱,朝我扑了过来,那凉爽的空气使我清醒了许多。我睁眼一看,发现了这个美丽的早晨:大海怀抱着沙滩,一排排椰树站在不远处,俨然哨兵迎接着美丽的早晨,这多像我心中的梦呀!
这几段精彩描写同样来自于习作者对三亚的精心体验与深切的感受。比起前面的至情至柔的美,本文的视野显然要开阔得多,观察角度、观察时间也在不断变化。观察角度有在飞机上的鸟瞰,也有在海边的远望,也有在窗前的细望;观察时间有白天、有晚上、也有早晨,力求展示三亚立体的、柔和静谧的美和雄壮有力的美。由于习作者对三亚这块宝地向往已久,故而能写出如此感受深切的文字。
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学生们渐渐聆听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天籁之音;也逐步欣赏了“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美景;也同时领略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美妙意境;当然也领悟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谛;萌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与壮志。让身心得到全方位的洗礼。这样与自然的接触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投身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苦与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社会,就会窒息情感,钝化思维,丧失创作的源泉,心灵难以感动。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以网络作为消遣的最大对象,有的孩子只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之间奔忙,使得他们远离了社会,同社会生活失去应有的联系,从而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生活气息。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好好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只要融入现实生活,真切感受体验,提笔就不愁“无米下锅”,不愁写不出情真意切的感人习作了。下面是一位女生的习作《这一天,让我铭记》: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很想去打暑假工。爸爸人缘广,很快就帮我谋了一个咖啡厅服务员的职务,虽说职位不高,但也挺满足的了,当是一种历练。
穿上制服的感觉真不错!学习了餐桌礼仪,背熟了菜单后,上班去啦!上班第一天,店长并没有让我点单,而是让我站了一天的门,开门关门的动作让我累得慌,之后的几天开始帮厨师收拾碗筷,一楼,三楼不停地跑,下班以后发现腿部肌肉酸疼,就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来受这份罪,和爸爸提出了想放弃的想法后,被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虽很不情愿,但还是认真地工作。
十天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点单了。等工作上手了才发现,站着写写单子也是件苦力活啊!有些事情干起来比在旁边看难得多。
浙江人口音太重,那些自认为上流的客人都不屑讲普通话,弄的我一头雾水,哪里听得懂要点的是什么,工作上的第一道难关就让我“压力山大”呀!好在厨师长热心肠,趁工作间隙帮我速成了当地方言,虽然讲的马马虎虎,但也算过关!
困难一个接一个,让我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顾客就是上帝,上帝可真不好伺候啊!总会有那么些人,不把服务生放在眼心,想尽各种办法来讽刺,挖苦,刁难你,我们能做的只有忍气吞声,谁让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当感性的我遇到敢做的顾客,泪珠子便自觉排成长队往下跳。吧台长说:“这种人无聊的嘲笑不必往心里去,钱让他们的心蒙上了一层灰!”
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我也该辞职返校了,结算工资的时候,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万千感慨,一时齐发,多少东西,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一定要吃得饱,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学会对别人微笑,他们没理由拒绝你,当我们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时候,请节约每一分钱,因为那是需要付出劳动才得来的!
拿到人生第一桶金的这一天,值得我铭记!
诚如这位女生所说,短短的一个暑假,“拿到人生第一桶金的这一天,值得铭记”。“这一天”让她学到的很多东西,这是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其间所体验到的苦与乐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种劳动体验,不仅让她觉得劳动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不仅磨练身体,更是磨练意志与忍耐力;不仅让她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更让她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当然还要把握和珍惜每次向别人请教与学习的机会。最值得高兴的是这位女生在这次打暑假工中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事、思想境界也越来越高了。这是其他没有这种经历与体验的学生无法比拟的。同时把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反之,社会实践又能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等,这样形成了学习—生活—学习的良好循环。
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完全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这就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的具体反映,这是一种生活化的语文教育。而当下很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中看不中用”,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语文教学围绕中高考指挥棒走,中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使得语文与生活相脱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无法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无法指导和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解除束缚学生思想和手脚的枷锁,让学生真正从“题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认认真真培养“大众普遍需要”“生活中常用的”语文能力。
三、精心描绘生活、提炼生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呢?学生若只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不难,可要透过这一表面现象,看到一些社会生活及人性的本质,即主题升华,挖掘、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就得下功夫了。关键的是要不断地在写中悟,悟中写,要能精心描绘生活,更要做到提炼生活,从而真正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尽情讴歌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这样才能让作文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艺术化。如名家郑振铎的《猫》结尾几段: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文章写了三只猫的亡失,尤其是第三只猫的冤死让作者内心愧疚、良心不安,我以为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一只冤死的猫,实则写的与这第三只猫有着共同遭遇与命运的人,作者明写猫,实则反映的是社会上弱势的群体所遭受的冤屈,同时在文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这恐怕是这篇文章至今读来心头依然受到震撼的原因吧。这就是作者对生活的精心描绘与提炼。
班上一位女生读完前面郑振铎的《猫》之后,写了《拥抱四元钱的生命》一文。这篇文章写的是弟弟随外婆上街,看到地摊上一只小乌龟,执意要买来。刚开始的几天,弟弟把它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按时给它喂食、换水,还经常逗它玩。可是几天后,弟弟渐渐地忘记了它的存在,从最初的每天喂两次食、换一次水,到后来的每天喂一次食,两天换一次水,最后干脆冷落在一旁了。于是,照料小乌龟的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了。本来我照料得好好的,可在一个恬静、闲适的午后,我把装在盒子里的小乌龟带到阳台来玩。期间我突发奇想,打开那盒子,让小乌龟出来自由活动。看着小乌龟神情十分悠闲,似乎在享受这静谧的午后时光,我便放心地进屋去了。等我发觉事情不妙时,已是傍晚了,任我怎么找就是找不着。我深感内疚与自责。
文章结尾是:
“最后,外婆在阳台的下水道口找到了小乌龟的尸体。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爬到那里面去的,但是,它的死全是因为我而造成的!我是害死它的罪魁祸首!面对小乌龟的死,我十分悲痛,而弟弟却只是努了下嘴,说了一句“真可惜”便走开了。是啊,弟弟还小,他觉得这只是四元钱罢了。最后一次见它,它的手和脚都缩在龟壳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弱小的它选择了沉默,大无畏地走向死亡,比起那些明知道会死,还苦苦挣扎,加快了死神来临步伐的人,小乌龟这样做,何尝表现不出一种君子的气度呢?
在小乌龟生命的最后一程,我拥抱了它,虽然它真的太渺小,太渺小,可是,生命真的太伟大,太伟大……”
小乌龟虽然死了,但小作者对自己毫无保留的自责与解剖,足见其心地善良,认识错误的态度很诚恳。这无疑也是对她言行的一次拷问,更是对她良心的一次谴责。让她更加认识到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个生命。这就是鲜活的生命带给她的人生礼物,是现实生活带给她的人生体验。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真正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
在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后,有位女生以《等待花开》为题,写的是“我”随辛劳的妈妈到田间摘金银花,妈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后经医生检查妈妈病情严重,需要外出医治,自己在家等待妈妈回来的事。文章最后三段是这样的:
“第二天,母亲就走了。走之前,还叮嘱我:“家里,妈妈不在家,你要好好打理好家务,不要伤心,妈没事,等妈回来一定要看见你笑。”“嗯!”我点了点头。眼泪不知从何而来,像水珠一样不断往下落。看着妈妈远离的背影,我的脸已经成了“河流”了!
现在,田里的禾苗长大了,金银花也开了,可妈妈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什么时候,我才能与妈妈一起采摘金银花呢?希望到那时,金银花正开放着,比以前更加的漂亮、耀眼!
金银花,请等我和妈妈!”
这篇习作将不久之后着妈妈的病愈与金银花的盛开有机联系起来,可谓匠心独运,不落俗套。同时又给人以希望、以乐观、以美的享受。此外,“等待花开”这个题目就非常美,很有诗意,给人遐想。这源自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与创造。
学了沈复的《童趣》,有位女生写了《童心在飞扬》一文:
夏天的午后,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带着弟弟上街买东西。说实话,这个小东西上街可真是烦人。一路上他叽叽喳喳自言自语个没完,完全不看我那不耐烦的表情,仍然自顾自讲,偶尔还让我搭话。
雨水有时溅起,身上、鞋上全是小泥点。我真是巴不得早点回家,弟弟却比平时更兴奋。突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水花全溅在了我和弟弟身上,脏极了!脏水在衣服上开出了一朵朵黑色的花。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这可怎么办啊!弄得这么脏,肯定会被骂的。一面这样想,一面在心里让司机“凌迟”了几十次。但弟弟却高兴地跳起来,冲向附近的小水潭,一个劲地踩水。顿时,水花飞溅。
望着弟弟踩水的样子,我心里突然升起一股冲动,想要和他一块儿踩水。偏偏在这时,弟弟冲我大声喊道:“姐姐,快来啊!可好玩了!我其实早就想踩了,但怕你不让,这下好了,反正都湿了。”
那一瞬间,脑中闪过好多画面:被妈妈教训,路人的嘲笑,脏衣服……但我突然不由自主地扔掉雨伞,冲进水潭,并对弟弟说:“好啊,一起来,看谁踩得高!”说完,我们一起奋力地踩着,尽情地渲泄,尽情地大笑……刹那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面前绽出精彩,放肆地笑着。
直到如今,我仍时常怀念和弟弟一起踩水的那个夏日的午后,怀念那个午后飞扬的童心。
乍看之下,这篇习作没什么可看之处,可细细品味,还是挺有意思的。刚开始,这位女生顾虑太多,放不开手脚。等她消除了顾虑之后,放下了身心的包袱之后,她玩得就很起劲、很开心了。那个不顾一切、忘记了妈妈的训斥、忘却了路人的嘲笑的女孩需要何等的勇气,那个“飞珠溅玉”的场景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真是酣畅淋漓!
或许她还应该“感谢”那位摩托车师傅,若没有他的“全力以赴”和“竭力帮忙”,她就无法释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也就失去了一次回归童年,体验童趣的良好机会。诚如习作者在结尾段所说的:“直到如今,我仍时常怀念和弟弟一起踩水的那个夏日的午后,怀念那个午后飞扬的童心。”我想,以后看到这篇文章,她还会从心底里感到开怀与欣慰的,毕竟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童真、童心与童趣,是其它物质无法替代的。
上述这些习作都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是他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并及时地捕捉其中的真善美,进而进行艺术地加工与提炼,从而留下这些值得留恋与回味的瞬间。
相信这些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真真实实体验过的学生们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懂得珍惜时间,更加懂得感恩,当然也更会懂得做人,这样写出的东西会更有内容,更有生活气息,也会更有灵性。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好的想法,并付之于行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自然、生活和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生活的教育,并且始终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学生的心智定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逐步提高,这样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生活即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生活教育之特质》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4、《大众语文运动之路》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
作者:杨家寿
学校:宁德市霞浦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