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峰:浅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有效性教学
发布时间:2015/4/8 11:28:31
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却存在许多困惑,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人力求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授人以渔”,以求能取得教与学的良好效果,努力使高中古诗词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为学生主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高中古典诗词 鉴赏方法 有效性 能力培养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显然,新课标表达了对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期望。而近年来,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不仅是高考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美食肴,而且还被列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内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传统诗歌是传承文明、开辟未来的桥梁。古典诗词鉴赏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的继承,对现代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认识过程,是一个感悟理解过程,要达到高考考纲中“初步鉴赏”的要求,就必须传授一定的鉴赏知识和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主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此,笔者就新课标下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诗词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我们阅读诗词,通常是先浏览一遍,对诗词所表达的信息有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感知。感知是对诗词总体概貌的把握,是一种近乎直觉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接下来就几个方面,淡谈自己的认识。
1、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回味。意境是诗词的根本,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对意境的鉴赏,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力。捕捉到诗词的意境,我们方能体会到诗词内蕴的美。如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秦蜀之间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青泥盘盘,百步九折,古木参天。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蜀道雄奇险峻。让学生在瀑布跌入山谷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在悲凄的鸟叫声中,感受蜀道之险。紧接着再播放韵律优美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在这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悟到了诗与情,诗与境的交融,领略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再如,初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选修)中,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感知古诗词的音韵美
汉语语言富有音乐节奏美。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体现为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节奏的匀称,平仄声韵整齐有序,琅琅上口易于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古诗词教学过多的讲解是行不通的,正如叶圣陶所言:“诗文教学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句句讲解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诗词这种特性的感知。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构成七字音符,读起来仿佛听到那沉重的足音,可以感受到那种愁惨凄厉的氛围,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感知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任何作品都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依据作家的生活时代以及他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可以感知作者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选修)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①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②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③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联系陈鸿同时创作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创作意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说他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惑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再从作品的结构和意脉看,作者无不是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展开的。其中诗歌后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的描写虽然很感人,但是由于悲剧还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所以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心也就容易被鉴戒之心和批判之意所冲淡。由此,不难让学生判断前两种说法都失之偏颇,准确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当然,以上的感知还不曾对诗词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联系,还不曾对诗词中内在的东西作进一步的探索,甚至对诗词中某些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感知毕竟不是一般的浮浅印象,而是要求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中的基本信息,可以“先入为立”。感知是否正确,对其进一步研读有重要影响,正如朱熹所说:“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的小底,自然通彻”。(《朱子语类逻辑》)朱熹所说的“理会大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感知基本信息”。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所谓的想象力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能力,具有“伟大价值的性质”(列宁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而联想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指人的头脑中表象的联系,即其中一个或一些表象一旦在意识中呈现,就会引起另一些相关的表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
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本身是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的,古典诗词作品离我们的年代太远,但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联想和想象。所以,在诗词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再现形象、创造形象和由此及彼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就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诗词中所描写的形象及意义,也不可能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任何形象,更不可能去创造任何形象;没有一定的联想力,想象则是单一的、孤立的,而不可能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欣赏和创造。因此,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李白的“海客谈瀛洲”的飞扬神采,“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飘逸之态,从梦境融入现实的失落之态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柳永在《雨霖铃》中描绘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清冷落的意境。教师的引导、点拨及辅助手段,无不是为了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学习骆宾王《易水送别》(读本):“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秦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可以说,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词创作尤其如此,没有想象和联想,就不会有《离骚》、《锦瑟》、《蜀道难》,就不会有李白、杜甫、苏轼。因此,学生在进行表情朗读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且能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可见,古典诗词大都留有“空白”,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不能被动地接受,必须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进行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无视这种规律,拘泥于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而忽略鉴赏中的想象加工,联想拓展,以处处落实的方式来鉴赏诗词的话,往往意趣全无。
齐白石说:“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也适用于诗歌鉴赏。刻舟求剑,胶柱鼓瑟,是不能创造诗的生命的。
三、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感受力和想象力在诗词鉴赏中有重要作用,但仅停留在这层面上也不能完成对它的鉴赏,应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意义,也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讲的要“读懂’。读懂就是理解作品,对于阅读来说,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存在”。这只有通过阅读者的阅读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存在”,作品本身有其决定义的确定性,也有某些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以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诗词鉴赏过程中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旨的理解。诗词是作者所知、所感、所思、所见的反映,作者通过诗词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情感倾向就是诗词的主旨。韦庄《菩萨蛮(其二)》(选修)的是中心句是“末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它把作者那种对江南的热爱依恋与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不已,有家难归的愁苦很自然地联结起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作品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2、对意象的理解。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物。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对诗词的审美评价的依据。因此诗词鉴赏,必须要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此外,高中课本中常见的意象还有很多,如“长亭古道则离别”(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鹃啼猿鸣使人哀”(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分析诗词时,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的哀鸣则表达哀怨、凄清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凄凉等。
此外,还有对诗人风格流派、艺术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理解。
四、比同求异,培养学生思辨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比较对照的过程,也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并且在比较中要运用概括、抽象等思维形式把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通过经常的深入的比同求异,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逐步向善思善辨迈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所创新。
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在唐诗里,有好多写音乐的诗,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代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在教授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选修)时,先引导学生复习白居易《琵琶行》中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课后再让他们自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让学生在想象他们用诗歌来写音乐时的那种性格、气质、才情,以及置身于作品所创造出的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体会令人炫目的艺术魅力和瑰奇境界的同时,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把握艺术手法的能力和品味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的能力。经过同学们反复比较阅读,相互探讨,学生逐步明确:在音乐描写所用的技法方面,《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语为侧面烘托。《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在艺术风格方面,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起到积累知识的作用,又多角度地吸收了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也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了音乐与中国文人的不解之缘。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万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是相对的,异是绝对的。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样的叶片。所以这个世界才显得如此丰富多彩,进而启发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去验证,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创新。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简约地概括了诗歌的功用,古典诗歌作为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诗人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坎坷与坦途,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就势在必行了。
总之,“文无定法”,鉴赏古典诗词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要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真正使他们“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除了拓宽知识面外,我们在进行鉴赏教学的时候,授予正确的鉴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诗歌鉴赏的方法也会不断的更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l.《把握文学特质,实行探究式鉴赏》,《中学语文》杂志社,湖北大学主办,2003年第2期,戴业华著。
2.《福建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论坛》,2001年8月第—期。
3.《古典诗词阅读与鉴赏130练》,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7月,王月馥主编。
4.《中学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探讨》,湖北辞书出版社,石玉升著。
5.《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袁行沛著。
6.《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袁行霈著。
作者:姚晓峰
学校:南平浦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