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管晓红:凭借课文,教会学生作文

发布时间:2015/4/8 14:35:54

 

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文本”,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作为一线教师,每天每节课都在与教材与课文打交道,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潜力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我们要凭借课文的例子,找准教学突破口,在扎实的指导训练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挖掘突破口凭借例子读写结合作文能力提高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将目光投向各处,从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习作的各类资源,以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观察和表达的习惯。因为过于追求新、奇、鲜的教学思路,行走在改革之路上的我们忽视了教材的价值,忽视了作为佳作被吸呐入课本的这些文字本身的对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的指导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每天每节课都在与教材与课文打交道,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潜力深入挖掘教材,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材料十分适合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的技巧。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对文本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凭借课文的例子,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在扎实的指导训练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以课文为例子,挖出学以能用的“根”

从三年级作文起步,一直到六年级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作文能力,这在课标上讲解得十分明确。但落实到每一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之中,到底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获得什么样的作文能力,需要我们思考。

作文教学不应有过多规定,但也必须有最基本的规章和法则。叶圣陶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是有所积累,须尽力用文字表达;二是每逢用文字表达,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最常用、最实在的写作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教学“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在黑板上一边画变色龙,一边描述变色龙的样子。画完后,教师问学生:“老师是怎么画的呀?”学生找出规律:一是从头到尾画——按顺序;二是按部位画——找部位;三是抓住每个器官的特点画——抓特点。这样引导学后总结出静物观察的方法,等到他们观察、描写静物乃至小动物时就有章可循了,就找到了写作的“根”。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当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作文”这个新的内容时,我们的目标就不宜定的太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当始终注意激励学生去观察,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养成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和知识记录下来的习惯;经常性的引导着学生想像,先学会想得“美”,想得“有趣”。在每一次的作文指导中,将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渗透进去,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习惯,成为学以能用的“根”。

二、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读写结合训练,展出学以有用的“叶”

我们一直提倡读写结合,但要做到将作文能力训练扎实,还少不了对写作技巧的专门训练。而写作技巧的训练,具体说来包括标点的正确使用、词语的灵活运用和句式的生动表达。

我们知道,标点的恰当使用,不仅是为了规范文字,很多时候也对人物的感情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一个恰当的标点有时比一句话更能传达出作者的心声。所以在习作中学会正确使用标点,是基础,是为了有更精彩的文字。而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正为学生规范使用标点起了一个示范作用。

词语的灵活应用是语文课堂上时常关注的,如:全国特级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抓住“饱经风霜”一词,要求学生据词“造段”,给黄包车车夫画像。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黑瘦瘦的,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乍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被霜打的茄子。这样生动形象物句子,出自学生之手,更来自学生的心,让练写富有实效。

句式的训练,我们或许只是用多种形式来丰富了内容,而没有用多样的语言来使形式更丰富多彩。举个例子,我们时常让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让学生想出多种内容来填空。结果许多学生的作文中,只要一写排比句,就总是“有的……有的……有的……”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作文中的语言自然丰富不起来。不如再加个问题:你还能用上词来形成排比?如“有时候”、“一会儿”以及并列关系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等。

应该说,在我们的课本中,精彩的语言比比皆是。教师就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去关注课本资源中丰富的语言表达,把这些写作技法展示出来,让学生去看、去学、去运用,成为学以有用的“叶”。

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准确评价习作,开出学以好用的“花”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面对成叠的作文,是费尽心思,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抑或是只批不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是孩子自己的事。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作文不要求篇篇精批细改,应将作文的修改权“下放”给学生。

教会学生自改作文是一项很有意义,也是循序渐进的事。如何教会呢?笔者认为首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名人手稿以及名人的修改文稿,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也为学生修改作文提供了示范。其次可以和学生一起修改一些病句、病段,在修改过程中学会用方法来修改文章。最后可以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或同桌、同学的习作。这样做有三大好处:第一,创造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培养了孩子在评改过程中,细心听取,紧张思辨,比较分析,概括表达等诸多能力,一举数得。第三,纠正了学生的作文是写给老师一个人看的错误认识。全班同学都是读者,无形中产生一种动力,使学生的写作态度端正起来。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原因种种,教师不必恨铁不成钢,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作家的,作文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能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就是教师最大的胜利。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培养学生正确修改习作的能力,就是最大程度的善待每一篇习作,彰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开出学以好用的“花”。

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深入解读教材,捧出学以致用的“果”

当面对那几十篇课文时,或许会觉得茫无头绪,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精彩的语言,怎么进行有效的指导而不会陷入东抓一处、西抓一下,杂乱而没有效果的局面呢?这就需要将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实施专项训练。相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整合它们构段方式、句式特点,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

例如三上学段中,有许多课文的内容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如《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三袋麦子》。我们知道,在习作,尤其是写事的作文中,很多学生写到人说话的时候,只能写“××说”,缺少具体的表情、动作、语气和心理的描写,显得干巴巴的,没有活力。这几篇课文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训练学生写提示语的好机会。三篇课文中的提示语,单独看并不全面,但把它们整合起来,提示语在前、在后和在中间的写法就都有了。指导学生学习把说话的动作、神态等写完整,学习灵活安排三种位置。一次专项练习,让学生学会了丰富人物的“说”,加深了对标点的用法认识,在习作中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能写出丰富的人物对话。

再如《军神》和《掌声》,同样写事,在刻画人物上有相同之处。《军神》一文中,要表现刘伯承的坚强,有这样一段:“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时,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而《掌声》一课小英被点名后“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可见,作者都是借助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刻画出了人物的状态和内心活动。这样的文字,整合到一起,指导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明白心里的感受不一定要直接写出来,还可以通过刻画动作、神态来表现。

新课标要求我们“立足文本”,结合课文,进行读写训练,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借鉴、迁移,“取其法”,“用其材”,借“米”下锅。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来进行充分的读写训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课文就是例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教材,科学整合课文资源,找准教学突破口,凭借课文,坚持读写结合,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改革返朴归真、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可以为之而坚持和努力的目标。

 

作者:管晓红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管厝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