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宝珍:在文言文中培养作文思维
发布时间:2015/4/8 14:46:47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将文言教学和作文教学相互结合,引用课程资料,把文言作为思维训练的素材,从而训练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各项活动中,写作是最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现今作文教学却成为一大难点。学生谈作文色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们教师自身来看,一方面重阅读轻写作,以读促写观念深深扎在我们脑中,实际教学中安排写作教学时间少,作文教学过程无序、随意。另一方面在作文训练中重技巧,轻修养,作文训练重点在写作技巧的训练。文章如何修饰眉眼、装饰头尾、修辞出彩等娓娓道来,把学生训练成为写作技巧中反复操练的“熟练之人”。这样就是造成了学生作文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思辨能力更为缺乏。学生面对文题没有自己的观点,行文中思维混乱,层次不着边际,不知所云,自己不清楚说话的目的,那谁还能读懂他的文章。 “但对作文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观察、体验、思维、表达、语言等。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运用文字媒介,熟练地进行‘表情达意’的那种写作能力(由‘构思’一直到‘行文’)修改——而它只能由写作‘升华’经过反复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不是有老师直接传授的。”我赞同这个观点。
林语堂认为“写作技巧之于文学,正如教条之于教派——都是属于性情琐屑者的顾及小节。”同时他认为“凡是期望成为作家的初学者,都应该叫他们先把写作技巧完全撇开,暂时不必顾及这些小节,当在心灵上用功夫。”上海师大陶本一教授认为,作文是思维品质的锻炼,而不是仅靠掌握写作技巧就能解决的。要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思维的锻炼,才能逐步提高作文水平。这些观点,让我们明白思维是作文的生命。从作文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收尾,处处都要用到思维方法。好的作文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特别是议论文“三要素”中,论点的确立,论据的运用,论证过程演绎推理,无不运用到思维方法。
思维训练不像知识积累是可见的,但却实实在在的,任何实用技能训练归根到底都是思维训练,如绘画是实的,但不掌握绘画的技法和艺术的创作规律等虚的东西,就不可能画出好作品。而学习和消化这些技法和规律,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绘画思维训练,同样,语文知识积累是可见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而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教学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文言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把文言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是可行的。因而文言文的教学是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在文言教学中让学生培养作文思维能力,平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挖掘感情因素,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就是在联想中思维,这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石上经过新的配合创作出新形象的思维,是由此及彼的过程。想象在作文中占重要地位,文言中很多血肉丰满的人物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材料。通过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变得更加敏感,想象更加丰富多情。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让学生去想象、摹写这一场景,如果仅以送行者、荆轲的行为、语言、心理去想象是不够的,应抓住荆轲苍凉悲怆的情感以及送行者“士皆垂泪啼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同仇敌忾的气势,才能更好体现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绝决。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丰满真实,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同样,李白的《将敬酒》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对“高堂明镜悲白发”应有所触动、感悟,对“五花马千金裘”有所轻视,对“天生我材”有所自信。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更加丰富。
二、勇于挑战,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但不是主张人们在思考是违逆常规,不受限制地胡思乱想,而是在思维活动中关注小概率可能性的思维。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文是名篇佳作,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已有定论。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大胆挑战,从而能突破思维定势。《氓》的女主人公历来认为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经济、政治的不独立,从而幸福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女主人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教学中我问:“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有学生回答:“女主人公恋爱时过于主动、热情,投入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情变就走极端,从迷信爱情到怀疑爱情,怀疑男性。”对这种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能以反面的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发表反面意见,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三、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分散性思维在作文审题过程中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多角度探究题意,从而让作文的立意更加深远。《马说》主题传统理解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揭露、批判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我提问:“其真不知马也”是在嘲讽和批判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吗?试想,难道统治者不愿意有一“人才”来帮他们巩固政权吗?”生摇头:“不可能。”我引导,其实千里马是不符他们选拔的标准,韩愈要讽刺的是的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有生质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是说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导致让人才不能施展吗?”我反驳道:“千里马不甘被埋没,希望施展政治才能,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不是人才,因而还是批判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之后,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结合背景资料:演绎作者多次上书擢用,“而志不的通”。他可能去嘲讽统治者吗?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扩散。
四、通过质疑问题,培养质疑思维能力
质疑思维就是指在原有事物(旧观念、旧方案)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运用思维议变原有条件产生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质疑思维要跳出作者的视角,挑战作者,提问并质疑。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学生基本能从看似无疑处生疑,这是出现新思维的前兆。我在教学《赤壁赋》时,有学生这样问我:“客之悲为什么就是消极的呢?”我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同时回答:客之悲:一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江山依旧,英雄已逝,流露出客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二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唉吾生)感触生悲。用天地之大与个人的渺小对比,用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对比,生发人生的悲哀。三悲,由理想(挟飞仙,抡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心想不成真,“心之衰也”。这三悲流露的都是哀怨之情,消极之绪自蕴其中。这里可看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已对课文进行了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已有探索,已经在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除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外,还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室里不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五、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对比思维
对比思维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乌申斯基也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文言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内容、写法、人物等方面有可比性的课文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可加深课文理解,且可以帮助学生得出新的认识,新的结论,达到培养对比思维的目的。如教《氓》可与《孔雀东南飞》比较,体会两个女主人公各自不同的性格、命运,从而进一步认识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教《赤壁赋》可以与《醉翁亭记》比较,通过比较明确两篇文章的异同。前者用主客之答,以“乐——悲——喜”为感情线索,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淡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后者精心构思,侧重于借景抒情,全文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抒情方式都是曲折含蓄的。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异同,从而达到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六、整合语言,培养组织思维能力
组合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若干个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事物或是创意。组合法是根据需要,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❺培养学生整合语言能力就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创造能力。像这一句“读书真好!它使足不出户的我们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它让我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兴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看曹操败走华容道;读书真好,它让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和李商隐共剪西窗烛……”这几句略用了杜甫、王维、马致远、辛弃疾等人的诗句和词曲,引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既增加了文采,也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组织的效果,从而培养了组织思维能力。
总之,在文言教学过程中,只要平时多留心,认真挖掘,培养作文思维能力的契机还是很多的。
参考文献:
1.张葆真《抓好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月刊2000.6
2.《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发行 1986
3.成旭梅《生活在别处》 语文学习 2003.2
4.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骆宝珍
学校:南平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