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熊月华: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发布时间:2015/4/8 14:54:29

 

摘要: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这真应了那句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让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

关键词:留心  乐于表达  增强自信心  指导得法  最自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作文难”可以说是一个世纪难题,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遇到的共同难题。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如此,大学生、甚至教师也如此。现今语文教育往往没有把写作当作基本能力去认识,导致社会对写作都有一种恐惧;因而,学生作文难情有可原。这真应了那句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让人欲说还休,欲罢不能。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他们是“初生牛犊”,不懂得害怕,只要我们指导得法,这“世纪难题”应该不难解决。作文,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1、不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2、放飞想象,让学生自由作文。新课程提倡开放式 的作文,要求教师借助各种渠道由学生自由命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作。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学生写作文,需要奇特、新颖又合乎情理的想象。而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放飞学生的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让学生补写空白。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实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想象,对文章简略部分添情节,或加背景进行扩写。如《西门豹》一文,结尾写道:“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可启发学生想象西门豹是如何发动老百姓的,他自己怎么做的,百姓如何拥护他等。

3.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言”,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多姿多彩,才能有活力,才能有灵性。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渴望成功,获得成功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最佳途径之一。 “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作文,变苦差使为乐事,只有学生乐于作文,勤于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二、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只有让学生们真正地认识到素材积累的重要性,真正地为积累素材实践着,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自由写作境界。

首先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作文章,并非“坐”文章,它要求学生“动”起来,“脑动、心动、手动”,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在灵感实现的时刻迅速捕捉下来,形成文字,这便是写作。观察大自然,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无事可写,教师也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素材。一是要组织学生亲自去“干”,如野炊、郊游、参加文体活动等;二是要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看有圆有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白雪皑皑的大地、万木争秀的群山、热闹非凡的市景、安适静谧的公园、小巧玲珑的玩具„„

如写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设法接近他,观察其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可以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水果,通过视觉,了解水果的形状,颜色;通过嗅觉,闻到水果香;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纪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丰富。”

总之,作文是生命的律动,生活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充实学生的生活,丰厚他们的个性体验,让生活这个写作源泉永不枯竭。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贴生活的脉搏,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其次博览群书,积累语言素材。课内外的名家名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通过背诵,可以培养语感。而熟读、背诵的东西多了,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行文气势等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向舌尖,流向笔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安石不曾积累过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不曾积累过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也不曾积累过常建的“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写出“绿”字运用妙绝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因此,同学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甚至是满分作文,语言素材积累显得尤其重要。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更不要说创造了!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

归纳、总结一些写作方法。如写景作文,必需要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然后观察。写人物要抓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用人物自己的动作、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写植物要从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用途等方面观察。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从文章审题、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作文。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 也一定能克服对写作害怕的情绪。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古今中外,精于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很多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看见福楼拜桌上每页文稿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很是不解。福楼拜笑了笑说:“这是我的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总之,诗文不厌改,文章出苦心。只有反复推敲,方能改出佳作。使学生有经久不衰的写作兴趣,有切实可学的写作方法,那么,水到渠成东流去,千帆竞发向大海,学生的写作状况,肯定能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崭新局面。

 

作者:熊月华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