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谈以文言论说文为范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发布时间:2015/4/8 15:07:10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论说文是历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他们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堪称中华文库中的瑰宝。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正处于蹒跚学步之时,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以此为范本,充分挖掘古代先贤的文辞技巧和魅力,使学生共同获得阅读和写作两个层面的滋养。
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心。近年来,高考作文所占比分不断加大,使作文更有了“天下第一大题”之说。而议论文因为严密的逻辑结构、丰富的素材内容、个性的思辨表达,深得考生和改卷老师的青睐。但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分离,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上,更加侧重文言文中字、词、语法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并未将阅读和写作关联起来,实现不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也达不到新课标中“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的要求。其实,只要我们老师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教材中的文言论说文中,确有许多“遗珠”值得我们在议论文教学中重新拾取。
一、文以载道——教会学生写作不可脱离现实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文章。从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也可以看出命题者对考生是否能够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反思、有效议论的能力越来越重视。例如,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2014年江西卷“关于对探究的理解”等题,都将方向指向了当今生活中的热门现象或词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学生漫溯历史下笔千言,从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到辛亥革命、洋务运动,信手拈来,洋洋洒洒,却往往谈古不论今,俨然一篇“出土文物”,不似“活”的作文。
反观教材中所选录的古代优秀论说文,则不然。韩愈的《师说》,矛头直指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贾谊的《过秦论》是为给汉文帝的改革提供借鉴之道而表达的见解;黄宗羲的《原君》从“有生之初”论及“后之为人君”,借古讽今入木三分,更是针砭时弊的绝好范本。因此教师在解读这些文章时,切不可抛弃作者的写作意图,只当了一个“句读之师”。应该站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述,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的某一现象写一篇议论文,锻炼学生形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二、说合于心——教会学生写作不可“假、大、空”
“看来今天的人们是应该明白:什么是该忘记的?什么是该铭记的?只有从每个人做起,做到该忘记的忘得干干净净,该铭记的铭记于心。……想想吧,你我他……”这些语句摘录自2005年陕西满分作文《刻进沧桑深处的感悟》的结尾部分。虽是当年的“满分作文”,但究竟什么是“该忘记的”、什么是“该铭记的”,在阅读完这篇大作后,读者仍然是一头雾水!究其原因——作者说了一篇空话,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其中做明晰厚实的论析。我们的学生、教师若是长期以此类空话为写作的范本,何谈我手写我心?至于结尾千篇一律的呐喊“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坚守……走向人生成功的彼岸!”等,此类模式化、“万能化”的假话大话,更是像枝枝病梅“傲然”开放在作文这季寒冬之中了。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先是“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后以此为例层层分析了为学的“志”、“力”、“物”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由衷感叹“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可谓由事抒情说理,三者俱合,无一虚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即事感怀,由“修禊事也”的小事而“感慨系之”,抒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探索,作者因小悟大的思考和兴由,千百年来仍牵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优秀的论说文段对正在形成个体价值观、写作思维和语言风格的高中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当教会学生通过感悟生活中真实的、微小的、常见的事物抒发自己个性的思考,学会“管中窥豹”,让自己的议论有真实的载体和落脚之处。
三、文似看山——教会学生掌握多种篇章结构
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总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结构明晰、逻辑严密的议论文范文以供学生模仿和学习。其实最优秀的范本便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之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围绕“思”这一文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结至“无思”,结构层层递进,逻辑缜密严谨;贾谊的《论积贮疏》,不足400字,先分析汉朝现状,说明不积贮粮食的危害,再描绘“积贮足”的乐,全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证,条理分明;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层层驳论,有理有据;《劝学》采用“总-分”结构、《寡人之于国也》采用“总-分-总”结构,凡此种种,都是高中阶段议论文教学中最常使用的篇章结构。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出这些作品的行文结构,以此为纲,举一反三,相信能取到良好的写作训练效果。
四、思无定位——教会学生多样的论证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指出“诗有恒裁,思无定位”,只有学会多样的手法才能达到“通圆”的写作佳境。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教材中的古文,借鉴其中常见的、丰富的论证手法,使之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让枯燥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而生动;《六国论》中苏洵在基于史料进行客观的评析后,又以假设论证的方式展开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师说》一文在论证从师的必要性时,以“古之圣人”和“今之愚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及“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了层层对比,多角度多层面地论证了论点;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中,为揭露高司谏虚伪欺世的面皮以萧望之、王章、曹修古、刘越等人的史实为鉴,理据充足,凸显了举例论证的力量。
五、文以饰言——语言多变
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没有准确的论述、流畅的表达、锤炼后的字句,最多是一篇“质胜文”的粗野之作。而经过了历史和文化淘洗后仍传颂至今的作品,则一定是文质兼美的。《原君》一文中,在推证了君的得失功过后,用夸张的语言形容了“后之为人君”的残暴行径,震撼人心;《劝学》中整散结合的句式,错落有致,意韵相彰;《论积贮疏》中连用反问,语势磅礴,不可遏制;《游褒禅山记》中反问感叹,长短相间,使客观说理和主观的“悔”、“悲”、“叹”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令人叹服。如果老师们能在授课时读出文采、赏出文采,教会学生字词的锤炼、句式的变换,那么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也一定能学出文采,议论文写作也必定能够写出文采。
文体有常,文术无方。但写作教学,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优秀古代论说文中总结归纳出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汲取、效法、模仿、创新,实现灵活使用、融会贯通,内化在自己的写作系统中,形成具有个性的文思、文脉、文气和文辞,进而写出优秀的文章。
作者:林昭
学校: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