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段慧慧:作文的守正与思辨

发布时间:2015/4/8 15:27:43

 

摘要:作文的“守正” ,即守住传统的“文以载道” , “文”当以“道”为统帅,每篇文章都该有能开启人心智的内涵。这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在高考作文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良好环境中,利用教学过程,设计富有思辨力的问题训练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去思索人生,去参与社会活动,在批判和分析视角引导下说自己的话,从而使文章真正成为精神的喉舌,起到教化社会的根本作用。作文“守正”,才能守住一个民族理性的思索!

关键词:作文守正  出新   思辨能力   民族精神独立   民族理性思索

 

 “守正出新” ,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写的理念。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作文,作文的“守正” ,即守住传统的“文以载道” ,这应该是对作文最根本的要求,也即“文” ,当以“道”为统帅,每篇文章都该有能开启人心智的内涵。当今学生的作文,多数存在问题,学生们不想在文章内容上挖掘其深刻性,而仅急于在形式上追求新奇的呈现。以为只满足眼球的审美,就能在分数上占上峰,殊不知,作文的真正生命力是作用于人的思想深度上的震撼力。在此功利的唯分数论的指导下,很多学生作文在形式上玩花哨,语言浮华而内容空洞。由此产生的长期危害更让人不忍目睹:学生观察力、分析力差,看问题视野狭窄,思路迟滞,材料东拼西凑,优美句段堆叠,词不达意,文体不清。其实,“守正”与“出新”并不矛盾,以“正”为基础,重视文体写作的规范,遵守写作思维的规律,要“说真话抒真情” 、“倡导真善美” ,然后再“出新” ,求优美、新颖、创造。这样的出新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提升,才不会有邯郸学步的尴尬与可笑。作为学生作文的引导者,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去力挽狂澜呢?

一、高考指挥棒的“守正”与“思辨”

中国所有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都是以高考为方向的,我国的统一高考存在双重可能,一是考试的导向错误,那么高考就可能成为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铁笼” ;二是考试的导向正确,那么高考对中小学教育的导引在短期内就会产生很大效果。高考作文阅卷是历年高考中非议最多的一个环节。阅卷老师平均用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不到90秒。文章贵在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一篇真正的好文章评分肯定是有困难的。甚至,在2012年前,部分阅卷老师的认识本身就有个误区,他们更倾向于把纯形式美的作文作为高分的标准,而忽视了作为文章根基的内涵。以至于,中小学和课外培训机构发展出范文和作文模块供学生背诵。高考模式向中考、小升初和日常教学、考试蔓延,于是中国所有中小学生的思维都训练为趋同性思维。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极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也更为普遍。学生文章质量每况愈下。

2012年多省高考作文从形式上完成了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转变。教育部部长助理林惠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了关键:“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诚哉斯言!从思维角度审视这些材料作文题目,我们会看出这些作文所要求的,是与恰当的逻辑思维、批判和分析视角、广阔的知识面相联系的发散性思维。这样的改革,能让学生能在思辨的路上越走越深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去思索人生,去参与社会活动,在批判和分析视角引导下说自己的话,从而使文章真正成为精神的喉舌,起到教化社会的根本作用。同时,学生独立的,新角度的观点、新角度的思辨,不也是一种更为高层的创新吗?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看到这种改革的前景,初、高中各3年是在为学生30年的发展打下正确思维习惯的基础,也是为全民族今后30年拥有独立精神、独立思潮培养更加独立的群体。作文“守正”,才能守住一个民族理性的思索!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作文载深刻、广博之道

“中国批判性思维学科”第一人谷振诣认为,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语文学习中培养的思辨力与数学、科学中培养的思辨力还是有区别的,谷教授称之为人文思辨力。它在语文学习上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过程中,对问题能做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内涵深刻的分析和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

但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的思辨力却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表现在阅读方面,对一篇文章尤其是散文、小说所表达的深层内涵的分析和概括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写作方面,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立意肤浅,文章缺乏可读性。可见,学生无论在阅读还是在创作上,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层,不能深入到生命体验中去,而这,正是一个民族要拥有独立精神的大忌。今天的课堂里,能否培养出能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否造就出有能力终身学习以求发展完善的潜力性人才,将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若一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能认几个生字,背几个生词,学几个句式,用几个修辞,而不能质疑、思考和理解,那又怎么可能读懂作者,理解文本呢?所以,我非常赞同熊芳芳老师的“生命语文”理念,要引导学生用生命去阅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时,能倾注生命去关注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该在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中注重设计富有思辨力的问题,不能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机械化。它应该具备开放性,绝不是那种“是不是”“有没有”等简单的封闭的选择性的提问;也不是那种类似“假如你是文中的人物会怎样做”的天马行空式的提问;其次它还应该具备答案的多元性和多维性,这样的提问便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可由“愧怍”作为全文阅读的切入点,提出“谁对谁愧怍?”两个同是善良的人,两个没有互相伤害的人,为何会有“愧怍”之感?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去了解这两个幸运又充满不幸的人。“老王与作者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各有何特点?” 学生从文本中可以了解那个阴暗的时代,进而思考一个时代给予人的影响。“愧怍之后你看到了什么人性的光辉?” 学生在深入了解时代,了解人性之后,归纳出生命要活得高贵,活得令人赞叹,就必须像太阳一样,无论阴晴,都无私地燃烧自己,施予光辉。我相信,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深度解读,我们的学生今后在阅读时,一定不会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对语言的倾羡,更会对作者在文中精心安排的一些细节咀嚼深思,揣摩其中的意蕴。

其次,还不能放松对学生进行课外深度阅读的引导。语文课堂教学除了通过开发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外,还要善于适时引入课外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意义,让学生思辨的触角从文本伸向广阔的生活。例如《老王》这课,当今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并不了解,此时,就可引入杨绛的《我们仨》,这样,学生对社会制度、对人性、对国民的素养就会有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解读与体会。

学生有了思想,就自然有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对话,不平则鸣,何愁他们不去阅读,何愁他们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何愁他们不会有超越经典的创新?

在新的世纪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阅读学科,该如何承担自身的责任,在几十年来的成功与失落中深刻反思,寻找并实现语文的价值,走出一条更为理想的学生创作之路,保证民族精神独立,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求索的重大课题。

 

作者:段慧慧

单位:龙岩市第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