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少芳:小学作文教学既要创新也要守正
发布时间:2015/4/10 9:47:02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作文教学的桎梏,高扬起个性化的旗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感到儿童处在智力与思维的起始阶段培养其创造个性的任务尤为重要,但在作文教学创新的同时笔者认为也必须守正。
关键词:作文教学、氛围、创新、守正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模式化作文教学的桎梏,高扬起个性化的旗帜,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感到儿童处在智力与思维的起始阶段培养其创造个性的任务尤为重要,但在创新的同时我认为也必须守正。下面就“如何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创新与守正”,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水平呢?基于学生的心里特点和现状,可用以下方法。
1、创设松宽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情感有迁移功能的,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他们处于这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各种新的点子才会蜂拥而出,个性才会凸显,才利于创新。
2、树立创新信心
珍爱童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自信心。孩子们纯真、自然,不违事实地描绘,眼中的世界总是那样迷人,看到事物的大形状,往往是最动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常常忽视细枝末节。可谓:“童真可贵,童心不可违,天真出真趣,天真出真情,天真出清新。”我们应珍爱童真,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允许出错,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与创作后,不一定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趣”与“真”。我们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它的闪光点,给它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从而达到了发展与创新。
3、尊重学生的心理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者主体的真实反映,如果教师横加指责,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4、鼓励多角度作文,提供个性展示的机会。
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这也是小学作文最为常见的习作训练形式。多角度作文训练,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分析,主要侧重视于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这无疑是创新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同一写作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分析,确定出不同的主题、中心,从而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先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向为:“我的老师工作认真,教学严谨”的特点后,及时地引导学生扩展思路,从老师的性格、爱好、习惯、教学风格、特点等多种角度加以审视、分析。结果,学生茅塞顿开,同样的老师,有人反映的是老师的教学有方,引人入胜,很受大家欢迎;有人反映老师学识渊博,而又谦虚好学;有人反映老师工作认真,平易近人……由于角度的不同,立出来的意也丰富多彩,这就有了充满个性的习作,很有创意。
前面几点对于作文的创新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当下,为追求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许多作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教学形式花样百出,作文课堂热闹非凡。然而,热闹之后赋予学生思维容量提升的往往不多,给予学生深刻体验的恐怕更少。所以,我以为,作文教学在创新的同时也应大力提倡“守正”。所谓“守正”是指坚持以前有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坚持读思结合,一题多写,及时批改,优化评讲等常规化、序列化的教学方法。若能依此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1、读思结合。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多读,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是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必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就像蜜蜂采花,写作则像蜜蜂酿蜜。这些都论述都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对此,新课程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是,读书如果只是一味的读,少了“多思”,多读总归低效,多写也只是虚耗。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是读思结合。如何做到读思结合呢,我以为关键要做到文本细读。所谓细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细读就是不要“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先生说,多读书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只读书不思考,便不会有创造力,充其量是活书橱。
2、一题多写。当下,小学生作文每学期八篇大作文,还要求学生写周记,学生写得满头大汗,教师批得大汗淋漓,但到底有多少效果呢?有多少是重复写作的呢?著名教育家章熊先生在他的文章《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里一语中的:“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往往每次一个新题目,来去匆匆,难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印象和体验。目前写作教学的最大弱点在于机械地周而复始地在同一平面做平面运动。”学生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做平面运动,没有深度,没有形成认知的落差,没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又何谈写作效果呢?梁启超先生在谈写作时就特别提倡,一题多写,写透。张志公先生也说,与其让学生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倒不如让他们少写几篇,反复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以为作文应该一题多写,反复写,反复改,在透字上做文章,以求得“合力叠加”提高写作实效性。
3、及时批改。作文及时批改、反馈是作文批改的第一要务。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的时效性是反馈的生命,反馈得越迅速、越及时,就越能有效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学生习作后,最关心自己习作的最佳时间是交作业后的三天至一周内,这时期内,他们对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要求和习作内容印象较深,期待老师的评价和指点。教师抓住这最佳时期,信息反馈得越快,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及时改正错误,及时巩固成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注重时效性,每次习作后批改要及时,不要让学生对此次习作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应该在三天内把学生的习作通览一遍,作好整理记录,选好典型,重点讲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作文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方式为主,可以采取差异作文评价的方式,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著名作家莫言在谈写作经验时说,他小学三年级的一次范文被老师表扬,这大大地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那篇作文的内容。当时老师要他们写一篇关于五一节体育运动会的作文,其他同学都是记流水账,他重点写篮球比赛,怎样上篮、怎样传球等等。老师说这文章写得好,在班上当范文读。哗,这一下子激发了他写作热情,以后每次作文都认真写,希望都能成为范文。可见,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赞赏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教学成功的桥梁。
4、优化评讲。优化评讲的核心在于尽可能发挥学生在讲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讲评的全过程,做主人而不是作听众。首先,教师在讲评前应做好充分准备,讲评要有案可查,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该随时记下学生作文的有关情况,如:主要的优缺点、典型例子等等。这样,就能使作文讲评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不扎实,讲评前匆匆忙忙地挑出几篇作文为样本,讲评时不痛不痒说一通,就草草过场。这样的讲评对学生的写作帮助甚微,当然也谈不上什么有效了。其次,保证重点。每次讲评要根据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的写作实际,设定重点。不必面面俱到,不必贪多求全,而是要突出重点。此外,在具体评讲中可以采用正面范例,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自己讲述习作的准备过程、构思选材经过,修改习作的点滴体会,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章熊先生曾经开玩笑地说:“马克思把希腊神话比喻成一个健康活泼的儿童,虽然是个儿童,但因为健康活泼而可爱。同样的,学生的优秀作文也是健康活泼的儿童,尽管还不成熟,但儿童喜欢和儿童一块玩儿。”不仅优秀作文如此,即或是有缺点的习作也与同龄人水平相近、经验相连,有普遍性,所以容易产生感应。作为评讲课的学生“例文”,只要选得合适,就能够“立竿见影”。实践中,学生很喜欢借鉴自己同学的优秀“例文”。
以上四点,从读到写,由批到评,虽说老生常谈,不够新意,倒也简捷有序,切实可行。当然,教无定法,写作实效性提高的关键还在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我们正视现实,认真寻找对策,使用正确的方法,在作文教学创新的同时坚守着对习作有帮助的一些切实可行的老方法,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作文真正快乐起来。
作者:罗少芳
学校:南平市浦城县和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