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春英:用理性思维之风吹开高中作文之花

发布时间:2015/4/10 9:53:06

 

摘要:对事物或问题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少教多学”最终目的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人类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深入挖掘民族群体或自身个体心理情感特征,观照社会人世百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拥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表现于作文中。

关键词:少教多学   理性思维   高中作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叶圣陶先生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理想,凸显生本地位,提倡“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极大提高写作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是教育研究者对教学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得出的教学命题,成为教学改革者坚持不懈的追求。近三年,笔者及备课组同仁在全国“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的研究中,努力尝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坚持将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与 “少教多学”之理念融合,优化写作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小有收获,现呈与语文同仁们,希望得到指教!

“少教多学”之“少教”不是让教师少投入,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笔者以为:“少教”内涵:一是启发性地“教”;二是针对性地“教”;三是创造性地“教”;四是发展性地“教”。“少教多学”之“多学”亦有其内涵:一是“积极学习”;二是“深度学习”;三是“独立学习”。“少教多学”最终目的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

笔者以为学生的“自能”之境界达成,课堂理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具有很强的怀疑和批判力,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那么,理性思维与学生学习“自能”之能力的养成又有何关系呢?很难想象,一拨又一拨的欠缺理性思维的学生涌向社会,那将是一种怎样令人担忧的结果!我们且先看高中语文教学之作文教学现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考生缺少最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概念不清,概念的内涵外延混乱;论据与论点不契合,中心议题摇摆不定,不能贯穿到底;论述只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缺乏深度。他们常常关注一己之感,钟情于感性的倾诉,不会对生活作细致观察,更不会对社会生活作深思反问、对事物现象作因果分析,作文往往言之无物,空洞玄虚,为文造情,胡编乱造。我们且看这几年高考所谓优文:

“仰望星空,贝聿铭坚定了建筑的梦想。仰望星空,邰丽华坚定了舞蹈的梦想。仰望星空,袁隆平坚定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仰望星空,刘翔坚定了田径的梦想……”                ——2010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是谁?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是的,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然而你并没有因为这一消逝而一无所有,相反,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2007浙江卷《昨夜西风凋碧树》   

这样的作文乍读你会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看似清晰的思路和结构、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征博引的文化知识,的确很美。但是,仔细读你就会发现仰望星空与贝聿铭、邰丽华等名人的成功信念有什么关系呢?它内涵不明外延不清,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理,读罢云里雾里,给人含混不清的感觉。《昨夜西风凋碧树》根本就是套题作文。套题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考生没有自己的思路,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能深入拓展。然而,这类口号很多,激情很多,名流很多,名句很多,只是内涵很少的作文却一度大行其道,甚至在高考评卷中被评为优卷。无疑,作文现状令人堪忧!高中作文现状如此,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脱得了干系么?

审视当下作文教学,教师“不作为”的现象,可谓是比比皆是,作文教学中常常是出示作文题,概述作文要求后即让学生动笔,教师则作壁上观,清闲自在。拨乱反正者也大有人在,可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过度作为”。作文教学就成了传授大量的写作知识信息,或钟情于应试作文独门秘笈的演练,或停留于表面的热闹,缺少实际内容。无论是“不作为”还是“过度作为”,学生内在的动力都没有被激发,只浮于表象,很少或根本不做理性的深入思考,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写作中来,往往是提笔万钧,脑中茫茫然不知从何说起;或无病呻吟,心中荡不起一点情感的涟漪。

从人才培养角度说,理性是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怀疑和批判的思维,明确概念的思维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高中生写作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科学教育体系赋予写作教学的使命之一,可悲的是这一使命往往被人漠视。培根说:“哲理使人深刻”;普希金说:“没有思考,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笔者以为,无论是高考需要,还是社会发展人才需要,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的理性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用理性思维之风吹开高中作文之花呢?

语文课重在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其重要元素有二:一是在情感方面,树立理想信念,培育意志品格,这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塑造灵魂的重要元素;二是在理性方面,发展理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生存的智慧,具有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理性认识是一种寻求真理性的认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重视理性认识,就是重视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有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人类文化形态和思想形态,深入挖掘民族群体或自身个体心理情感特征,观照社会人世百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拥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表现于作文中。

一、在阅读中汲取理性思维的精华

高中生作文理性升格的总体框架构建仍应在课堂。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篇目在艺术地传递着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甚至是哲学思想,教材是学生作文理性思维训练的源泉,为学生提升思维品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中国古典散文之所以光彩照人,首先是来自理的主题——阐述哲理或主张,为此而借助具体形象的"事"来说逻辑的理。因此赏此类的散文,我们不但可以赏"事"之趣,更可以撷取"理"的智慧。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事与理结合的论证方法就是很好的典范。同样,现代文学作品中,说理文章亦比比皆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类比、比喻等)入手,对作品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蕴含在内的哲学意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阅读文章。阅读有一个从课文整体到局部句段,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情感的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升华过程,即从基础性学习到创造性学习的提升过程。提升认识有个阶梯,由初读到精读、由整体到局部(重点),读出自己的理解。在熟读课文感知形象以后作深入思考,对写人的课文,可臧否人物;对叙事的课文则可评价事件,说出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在领悟课文基本意义以后,推想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甚至是联想意义,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参照模仿,这对提升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大有裨益。

二、在课堂中设疑激趣,激活思维

理性思维的开端是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学生理性能力觉醒的一个征兆。好奇心的敌人是习惯,习惯了就不会有兴奋冲动,思维就不起波浪。因此,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教学方法要富有变化,要善于创设“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意境,善于巧设悬念、设置“障碍”,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微烛幽。上《孔雀东南飞》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刘兰芝如此识书知礼、贤惠能干, 却不能被焦母所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文本讨论分析”。当我把这个问题展示给学生后,一时间,教室里好像开了锅一般,同学们交流、碰撞、质疑、辩难,经过一番讨论总结后竟得出了十几条理由,而且都能自圆其说。上《雷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侍萍想要马上离开周公馆,可当周朴园来时,她又留了下来。她为什么想离开又为什么想留下?”在问题的探究中,教师只作引导,引而不发,让学生在知识的根据上追问,不仅问是什么、怎么样,更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如果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追问道理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真理;如果说的是知识,要追问是不是真知。教师在课堂上着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养成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自然会迁移到写作中,作文的理性芳香自会呈现出来。

三、在作文训练中,侧重强调思维

一篇好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离不开对所阐述的对象作辩证的分析。写议论文就是论是非,讲道理,“有理说得山倒”,议论文所要说的“理”,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高考作文中考生应该要有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成理。理性的可靠性是以严密的逻辑支撑的,言之要成理,论之须有据。因此,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就很有必要,判断、推理、分析与归纳就是重要的基本训练。笔者在平时作文指导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在学生已掌握议论文基本结构、积累一定论据素材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援引的论据要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即要求学生事实论据之后要有理论分析,开始可以要求学生按框架要求完成,作为作文评分要求之一,先“入格”再“出格”,持续一段强化训练后,学生就养成理性分析的习惯了。具体方法如下:

①因果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当事例带有结论性时,就分析其根源,即由果溯因;当事例带有缘由性时,就分析其结果,即由因求果。例如: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努力与成功》片段)

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先用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引向深处。接着用“这是由于”透彻地揭示了费尔马资质的优劣,最后用“由此看来”得出结论。这样的分析使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

②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与论据相反的假设,并引出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原论点的正确性。例如:

有人把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发明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机遇,这实在是一个谬论。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指出:“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试想,如果弗莱明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者对葡萄糖没有历经数十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发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发明者吗?(《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片段)

文中用“试想”“如果……不是……”的思路,对事例从反面加以剖析,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原论点“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的正确性,方法巧妙。

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如果屈原永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则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平庸的官僚,少一个天才的诗人;如果李白官至宰辅,享尽荣华,不用浪迹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平凡女人而已。正是生活的枯难与磨练,成了他们的创作源泉。

③条件分析法

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例如:

邰丽华等人……经历重重磨难,表演出了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这是何等的坚强啊!其实。坚强就是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命运不公的重担。只有坚强地面对,才能在无声的世界中,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舞动出音乐的旋律,表演出绝美的舞姿。(《坚强的力量>片段)

文章先用一句“这是何等的坚强啊!”提出论点,紧接着作了较为到位的分析,最后用“只有……才能……”的句式,进一步分析了事例存在的条件,将分析引向深处。

④比较分析法

用与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例如: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片段)

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齐威王四个人物的事例,一反一正,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阐明了对待“从谏”的不同态度及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性。

种种诸如此类的方法还很多,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时刻重视培养,将语文课堂建设成绽放理性思维之花的圣地,唯有如此,“少教多学”最终目的——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才不至空谈,当理性思维之风吹遍每个语文课堂,那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5.

(2)蒲银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思考》2009

(3)刘呈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0(03) 

(4)俞发亮《呼唤理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

 

作者:林春英

学校:南平市建阳第一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