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嫔:在传统中“游刃”,方可在创新中“有余”
发布时间:2015/4/10 10:54:06
摘要:现今语文课堂呼唤作文创新,但面对社会上对创新作文一边倒的现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忧心忡忡。在谈“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应立足“传统”。首先,应学会读万卷书,并在读中悟。其次,应注重读仿的迁移训练。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传统”与“创新”必须双管齐下, 方可收获最理想的境界。
关键词: 传统 创新 作文教学
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算得上一‘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这段话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的心声。作文到底要怎么教,学生到底要这么做才对?于是乎,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便出现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普遍现象。但无论怎样,总逃不开两种呼声:是守正还是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正确的,它也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正而八经的文章确乎也很难得到他人的青睐。于是我们不得不考虑在创新上给学生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所谓创新作文的教学。可是蓦然回首,却发现创新没有成功,传统的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失被抛弃,我们顾此失彼了。“创新”是对“传统” 的挑战,但不应该是颠覆.社会上对创新作文的一边倒的现象让我们突然感到忧心忡忡了。无米之“创新”不可炊。创新应该是有条件的,可纵观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不成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学生阅读能力大幅度下降
各色的言情、科幻、恐怖、武侠等“口袋书”随处可见,快餐文学已经让学生们丧失了最初最本真的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在月明之夜情致顿生,吟诗作对,保有一份心灵的纯净。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月明之夜在哪里呢?有几人能对月读读书,作作文?
(二)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和功利化的写作倾向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家王蒙说过:“我认为最好的结构是没有结构痕迹的行云流水式的结构。”可是我们许多教师却往往把作文结构和技巧的讲解当成了重中之重的活,比如:书信体,日记体,访谈,广告体等的文学样式的推崇,最终导致了学生舍本逐末,空有形式而少了内容,这种创新作文的教学已经背离了作文的初衷。毕竟,多数学生的语言还很不成熟,无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同时,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也有大批的学生抛弃了自己的主张,愿意为博得阅卷老师的回首一笔,而大打创新的主意.学生写作已经沦为了为考试的作文,学生怎么写以及教师怎么教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一切的一切只为一个永恒的目的:中高考得高分。于是教师的作文教学变味了,不再是为文而教;学生写作也变味了,不再是为情而文,而是为讨喜而作.作文教学中师生都变得功利、浮躁了,学生写老师喜欢的,老师教阅卷者喜欢的 ,再没有人为自己作文。悲哉,作文!哀哉,作文教学!
我觉得,是时候回归到作文的根本上来了。我们撇开学生的问题不说,单就教师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这个问题,一起来探讨些有意义的措施吧。我觉得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在给学生讲多少形式上的操作,达到所谓的“创新” 层面,而是放手让学生真真正正地静心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写点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审美和体悟。
让我们走出校门,去深入地感知一些值得推崇的做法。
(一) 学会读,在读中悟。
我们教师经常感叹:“学生不读书,我们能如何?” 面对快餐式的阅读,我们确实觉得有些束手无策。可是无论怎样,作文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运用过程,无语言不作文, “语言” 之不存 ,“作文”将安附?谈创新,那更是瞎扯淡。“听说读写”,没有“读”,如何“写”? 2012年,江苏高考中,盱眙中学语文平均分居全市前茅,这与他们推行的“随笔” 写作是分不开的。而其倡导者认为其实施作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一书引路”。这“一书”便是《精品随笔100篇品读》 ,他们在每篇文章后设置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栏目,让学生们有心地去阅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浏览,因为只有你用心了,深入地读了,你才会有所得,才会自觉地生发出所谓的“读后感言”,语言的丰富性在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也在阅读中得以淋漓的体现。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只要读随笔,而是以此为例,读更多的经典,从前人的佳作中汲取语言的精华。鲁迅先生说过:“读书犹如蜜蜂采蜜,如果仅仅叮在一处,那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万卷书,学生们也只有这样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熏陶下,才会在不自觉中懂得感悟,从而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就会有别一番的见地,别一样的境界。我想,这阅读已经发挥了它的效力了。
(二)注重读仿迁移。
我们平时的作文往往侧重“以读促写” ,“读写对接” ,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作文思路,但如何落实,却很少有切实可行的步骤可以遵循。台湾作文教学中的“读仿迁移” 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他们的作文教学讲究一“读” 一“写” ,“写”自“读” 来,“写”由“仿” 生,这就自然而然地由语言的积累过渡到了“结构布局”的探究。比如台湾高中《“国文” 》(B本)上《桃花源记》课文后的作文设计:
订做一个天堂
陶渊明创造出人间净土“桃花源”。如果上帝给你一亩地,你会怎么设计?就从在一亩地上所种的“梦想”,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天堂吧!
“订做一个天堂”很有情境的一个话题。学生们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上帝给你一亩地” 的空间中放飞思维,任其自由翱翔。《桃花源记》 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与世隔绝的绝美的窗,学生们可以拓展开来,对桃花源作一番自己的描摹,也可以因此而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个设计让“读仿迁移”得以了最真实的展现,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创作的兴趣,有兴趣的创作便会使为文显得鲜活而有意趣,何来古板之说,“创新”便也在 “仿” 中应运而生了。俄国普希金曾说过:“写,只有写,你才会写。” ,仿也是写的一种样式,在仿中不断成长,在仿中学会技法。
(三)加强思维训练。
反观学生的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作文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少有自己见地的个性鲜明的好文章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在教师圈定的写作模式里进行思维的运作,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作家丁玲也曾说过:“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是的,缺乏创新的文章犹如一潭死水,如此看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便是显而易见的。
1、放手让学生审题立意。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习动不动就帮助学生审题,好听讲叫“指导” ,更确切地说叫“包办”。学生们没有自己的见地,没有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如何活泼,如何打动人心?在这点上,为教师的我们不妨听听学生的见解,让他们多在没有我们的前提下驰骋自己的思维,教师只需要作必要的对于错的点拨,这样岂不更好?
2、多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比如对于大家所认可的观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论述,可以引导学生反弹琵琶,“过街老鼠不要喊打”, “过街老鼠不一定要打”,接着阐明自己的观点,从立意上别开生面。这种训练平时就可以进行,比如对惯常成语的反向思考,这种训练是非常有效的。但一定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不违背常理,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当然思维的训练还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只是做一个蜻蜓点水的描述罢了。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时,不要忘了我们的根本,那就是那些最原始的东西,它们是创新的源泉。但我们也不要固守传统的阵地,毕竟创新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我们只有一个目的:虔诚地希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作文闪耀迷人的光芒。
作者:王嫔
学校:莆田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