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陈惠:渴望一份真感情——浅谈作文教学的“真”
发布时间:2015/4/14 15:57:02
摘要:孩子的心灵丰富起来,才有可能将生活和阅读的体验以及心灵的感悟结合起来,形成表达上的创造,以儿童的视角和言说方式写出童真之文、童心之文、童趣之文、童性之文。
关键词:阅读、思想、人格、情感、想象、智慧。
周国平先生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到:“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时辰进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了。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是的,写作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写作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倡导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即习作要有童真、童趣、童语,要有实在的内容,真挚的情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是小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着言不由衷、滥抒情、凭空写景、虚编乱造事例的现象,这就是习作的“失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习作模式陈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2、单调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习作素材匮乏;3、忽视基本写作技法的渗透,习作结构毫无章法。那么,如何让孩子的习作充满童真、童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融入生活,丰盈心泉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家长和老师要把孩子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生活阅历。笔者认为,记录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写日记。为活化日记的习作,可以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手工日记、剧本日记、家务日记、音乐日记、表格日记、剪贴日记、绘画日记、素描日记、新闻日记、名言日记、梦想日记、成功日记、漫画日记等,让日记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反映。日记不需固定的格式要求、字数要求,我手写我心,主要是有感而发。久之,孩子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情动而辞发了。
二、相拥阅读,滋养心田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引领孩子在小学阶段“吃”到必要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个学年中,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学生如果达到了这个阅读量,就会有比较丰厚的知识、文化、语言的储备,为将来语文素养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而课外阅读应以经典名作为主,不要以功利性的作文选阅读填埋了孩子童年阅读的空间。研究表明,人的4至6岁是神话传说期, 6至8岁是寓言故事期;8至10岁是童话故事期;10至13岁是传记及传奇故事期;13至15岁是文学起始期。阅读有年龄优势,如果错过了与童话、寓言、古诗、惊险故事等经典阅读的黄金期,以后是再也补不回来的。
我校每个班级都设有图书角,每个学期每生都能为班级图书角至少捐5本书,这些图书还经常更换!形成流动阅读!每天中午进校时间到正式上课时间,均为阅读时间。每位学生在本班小老师的带领、监督下,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这个时间我们是不允许挪用的!学生达到了一定的阅读量,心中储备的知识、语言就丰富了。阅读滋养了孩子的心田!
三、相约思想,倾听心声
习作是思想认识的映射,因此要尊重、宽容、保护、丰富儿童的思想,同时要提升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
1、激发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重技术训练而轻思想养成,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有了思想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有表达的欲望之后才会思考如何表达惠更震撼人心;反之,思想空心,人没有表达的欲望,一味加强技术的说教,要么产生一些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伪美文,要么手足无措、不知所云,进而憎恶表达。因此习作教学首先要建立学生思考的勇气,养成思考的意识,学会思考的方式,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即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的人品,如此,学生的思考力便强大了。思考力是纲,纲举目张。也就是说,思考力具备了,技术是水到渠成的事。
2、激扬诗意:童年的生活是最有诗意的,童年的思维也是最有诗意的。儿童诗是展现这种诗意特质,无拘地表达思想的极好形式。小学习作教学可以进行儿童诗阅读、儿童诗写作等。因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引领他们徜徉在诗意的世界里可以引发他们大胆地思考。
习作与思想相约,全班学生的习作独创精神便会激发起来,他们的几十双眼睛能看到老师看不到的东西;几十个脑袋能想出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几十双小手能做出老师料想不到的好事。他们的习作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表达着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欲所为,映射出各自的思想认识、情趣爱好,闪耀着朵朵思想的火花。
四、相守人格,涵养心地
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做人会影响作文,作文同样也会影响到做人。天天写假、大、空的文章,无异于成天塑造着虚伪卑下的人格。我们不能为迎合一时之不良考风,贪一时之功利,让学生作文成为“人文两张皮的面具”。因此小学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从而让习得作文的过程也成为发展人格、完善人格的过程。
五、情感相随,拨动心弦
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恰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笔者在上《鸟儿的哭诉》时,出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片森林,学生说出了“顶天立地、参天大树、高耸入云、高大挺拔”等词语;再让学生在森林里画上小溪、小鸟、蚯蚓、泥土、小草等朋友来丰富这片森林的美好视像;发放《这儿就是我的家》、《植物神话》、《重视一棵树的命运》、《森林——地球的绿色宝库》等材料让学生阅读,激起学生美好的、积极的、兴奋的情感。然后,话锋一转,说:“如果一直生活在这里会是多么美好啊。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树的朋友——鸟儿,再次回到这儿的时候,这里成了现在的样子(多媒体出示另一幅画面),请你用文字来描绘一下。”学生看着画面,说出了“一棵棵枯树干,干瘪的身躯,憔悴的面容,触目惊心”等词语。“请你猜想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想的答案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类!这时笔者又出示另外一组画面:人类砍伐树木、燃烟火、在树枝上荡秋千、倾倒垃圾污水的图。学生看着,神情凝重了,情感一下子从刚才的美好氛围中掉到了失望、悲伤、难过中。通过以上情境的创设笔者营造了一种情感的落差,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情感的落差是引发习作倾吐的动力和源流。 “这时候,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些什么?”是劝说,是制止,是反思。于是老师安排了习作表达:如果你是小鸟,当年和好朋友——树,约好了来年的春天再见面,现在好朋友不见了,你的家不见了,你会是什么滋味?你会怎么做呢?“言为心声,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本教学中,营造情境,找准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了他们的倾吐欲望。学生就有可能动情勃发,文思泉涌。
六、放飞想象,拓展心空
想象是舒展学生心灵、放飞思维的最好形式。因此想象习作得到学生的无比青睐。在小学阶段,低段的想象习作要大力提倡写放胆文,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到了高段,则要提升想象中思考的含金量,包括思维的多向性、思想的深刻性等。这样的想象习作拓展了学生的心空,从而让学生的习作在想象的广阔天空自由翱翔。笔者曾上过《扛木头过河》的作文课,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一幅画: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猴子、小熊、大象来到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边,溪边有许多又长又粗的木头。他们准备扛木头过河比赛,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木头扛到河对岸,这是智慧的考验。
总而言之,生活丰富了,阅读拓展了,认识提高了,情怀陶冶了,思想提升了,体验丰富了,情感细腻了,眼光敏锐了,心灵丰富了,写作主体就强大了,就有可能使习作展现出活力、个性、风采。明明白白我的心!
陆游有诗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文的道理大体一致,学生果欲写好作文,只在作文本身的小圈子里腾挪翻滚是不会有出息的。好作文需要两种生活的滋养:一是自然的生活,一是文化的生活。只有两种生活的土壤都肥沃,才能使作文这株生命之花长得饱满、长得灿烂。同样也渴望一份真感情,来滋养孩子的心田! 渴望一份真感情,来丰盈孩子的心泉!渴望一份真感情,来拨动孩子的心弦!
作者:林陈惠
学校:福清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