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英: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阅读教学中的作文指导
发布时间:2015/4/14 16:08:12
一篇优秀的习作练笔,一段精彩的口头表达,就如一朵绽开笑靥的花朵,让人读了沁人心脾,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但好多学生一谈起作文,总就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在哪里呢?究其因,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文笔之花在语文课堂中悄然绽放,那就得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习作作“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一、解读课题拟好文题
“题好一半文”,文题如眼,常常给人留下重要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显示出文章的形式美和精神美。怎样拟好文题?我们首先从解读课题入手。我们教材中的好多课题,都具有可读、可感、可仿性。课文的题目有的提纲挈领、小而精当。如《背景》、《济南的冬天》、《看云识天气》等等,这些课题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一目了然,初知文意。课文的题目有的醒目新奇,巧妙设喻。如《金色花》、《变色龙》、《紫藤萝瀑布》等题目,运用比喻,使标题显得既生动形象又新奇而灵动。课文的题目有的巧设悬念,使人疑窦顿生,非得读之以释怀,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爸爸的花儿落了》、《月亮上的足迹》等等。课文的标题有的一线穿珠,标题即文线,如《风筝》、《皇帝的新装》等等。还有的课文的标题,前后对称,回环迭沓,形成节奏感和音韵美,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走一步,再走一步》、《蝈蝈和蛐蛐》等等。这些课文的标题都无不是我们指导学生拟好文题的蓝本,我们要善于将这些标题细读深思,悟出这些标题的差点和妙处,以至于使我们的文题拟的贴切而传神。有了平时对文题的细心解读,于是也就有了学生们妙笔生花的拟题。记得一次与“悟秋”为主题的习作练笔,学生们分别拟出了下列文题:《倾听秋语》、《寻觅秋的足迹》、 《走进秋季》、《秋天的影子)、《多彩的秋》、《秋姑娘来了》、《读秋雨,沐秋风,赏秋色》、《秋天的果园》……从学生的习作拟题看,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巧用修辞,有的扩展嵌入,有的一线穿珠,还有巧设悬念。总之,他们拟出的文题都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二、背诵积累储存文句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继承前人的精神遗产,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会下笔如有神。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好多篇目,都是语言隽永、文笔飞动的好文章。就拿七年级上册中的部分课文来看,我们都要善于积累背诵。如现代诗《在山的那边》,《秋天》、《化石吟》、《金色花》;文言文《桃花源记》、《爱莲说》、《论语》十则以及课后古诗词;精美散文《蝉》、《贝壳》、《春》、《散步》等等。这些经典的篇目都是我们积累语言素材的好材料,我们在教学中只有大量的让学生日积月累的“输入”,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源源不断的“输出”。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强化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背诵外,也要善于积累拓展,背诵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经典。再拿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来讲,例如当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单元时,我便收集了好多经典的名言让学生背记,其中有战胜团难篇、有理想信念篇、有生命思考篇。又如当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单元感受多姿多彩的四季时,我也收集了一些描写四季的典范古诗词和描绘四季美景的精美片段,以便用来让学生熟读熟记。我们只有在熟读背诵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作文时才不会欲说还休。
三、品读文句积淀语感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的习作如何做到妙趣横生、美不胜收?其实,我们只有用心去品读我们教材文本中的一些美词、美句、美段,然后在习作中结合文本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练字技巧和表现手法,再加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就会螺旋上升。譬如当我在执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几乎足足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春,探寻美”。学生通过细心品读,他们读出了“刚睡醒、欣欣然、偷偷、涨红、抚摸、卖弄”等词在拟人修辞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态美:他们也读出了“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家家户户、老老小小”等一些叠词在
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欢快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他们还读出了“钻”的力量美,“闹”的忙碌美,“笼”的氛围美,“逼”的鲜亮美……因而,他们在习作练笔:邂逅_____季,都能仿照《春》一课中的中美妙的写法,也在练笔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冬天的脚步近了!世界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树上的‘黄蝴蝶’一片片飘飘悠悠的从高高的树上落下来,地上已是金黄的一片,似乎是为我们走进冬季特意铺没的黄地毯。有时候,一阵冷风袭来,地上的叶子就一小团一小团地滚到墙角,好似一群群怕冷的小孩子蜷缩着身子聚在了一起”……。有的还在习作练笔中写道:“秋来了,麦子黄了,橘子橙了,石榴红了。满山满岭的枫叶也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瞧,一叶枫叶红了,一树枫叶红了,一山的枫叶都红了。难怪唐代诗人张继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有的在练笔中写道:“夏天是红色的,它代表着活力和热情。尤其是三伏天,那太阳才叫毒,白花花叫人眼都睁不开,大地似乎要被烤糊一般,人要是赤脚走一趟,也许就要煎成肉饼。阳光戳在皮肤上,扎在手臂上,真是钻心般的疼。”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写作指导也不例外。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提炼文本中的写作技巧,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品读文句,透过字面,体味内涵,积淀语感,善于积累写作经验。真正让老师的习作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达到“随文潜入,润文如酥”的效果。
四、梳理结构理清文思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每篇文章的美点,还要善于归纳每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合,用心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写作顺序上有的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皇帝的新装》等;有的文章是按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蝉》、《风筝》等;还有的又是按插叙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紫藤萝瀑布》、《羚羊木雕》等。在表现手法上,有的文章善用“托物抒情”——《贝壳》、《爱莲说》、《陋室铭》;有的文章善用“以小见大”——《散步》、《走一步,在走一步》;有的文章善用想象、联想——《金色花》;有的文章善用讽刺、夸张——《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种种写作顺序的安排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要是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及时的结合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想必学生的习作在布局谋篇上的安排,写作顺序上的调整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会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
用心品读,我们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蕴藏着好多学生练笔的题库。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只要让学生每天练笔一点点,那么学生的文笔就会进展一大步。指导学生作文功在平时,只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留心、勤思考。学生的习作之花定然会开放有声。
作者:王翠英
学校:宁德市霞浦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