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袁荣: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5/4/14 16:45:55

 

摘要: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探究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分析在阅读学习中快乐地作文,将阅读应用于写作实践中。通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求改变现阶段落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条件,环境制约的现状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农村中学    作文教学    实践

 

中学作文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培养作家的目标,简单地说,中学作文教学的一般目标就是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别人能看得懂,较高的要求是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别人愿意看。

作文之道,无非“多为之”,然而,拿什么来“为”,也就是,写作素材何处来?联想和想象也有枯竭的时候,似乎是遭遇到“山重水复”了。

这恰恰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在长期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学生搜肠刮肚也未能凑得片言只语。究其原因:大概是农村经济滞后,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量少,信息面窄,校园生活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训练方法陈旧俗套,题目内容重复,造成思维的呆滞性;教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在进入初中以后,那种“要我作文”的意识一时还无法改变,常处于无本体意识的被动状态,自主学习能力很差。以至于,每作文时,学生惊呼:咳,又作文了。对写作的腻烦,造成的结果就是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

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改掉学生的“腻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的改革就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意思了。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硬件设施落后的局面,新课标认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城市有城市课程资源的优势,农村有农村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树立强烈的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意识。当然,也应该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兴趣来作文教学,那么结果应该是很显然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近年来,努力探索与尝试读写结合,并使学生能快乐作文,从而达到最优化效果,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下文拟就写作的本质,分析在阅读中学习快乐地作文,将阅读应用于写作实践中。通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求改变现阶段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条件,环境制约的现状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情感实践“读写结合”

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快乐地写作,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释放人的心灵,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需求,激发其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与兴趣,而这些正是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心理内力。

在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农村初中,更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读乐写的情绪。因为语文教材汇聚的名篇佳作,历来脍炙人口。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些佳作名篇传诵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它饱含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的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心情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名篇佳句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他们心中的美好感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在美的愉悦的情绪中感受作品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写作是一种快乐的理念,产生“我也要写出好文章”的冲动。

二、读写结合的方式

课内外的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内容的延伸和能力的内化。“读”和“写”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促进,是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教学过程的所学的阅读方法在写作的实际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迁移,阅读内容的不断反刍,也可以迁移到写作来,因此,阅读能力也可以提升为写作能力,读写相结合之间的桥梁应该是及时多样的迁移训练。

1、进行课堂内的写作小练习即学习课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是进行片段的写作训练。

学习了郭沫若的《石榴》和丰子凯的《白鹅》后,让学生借鉴课本的对比的写法,写一段状物的片段,赞美自然界某种物的顽强不屈。

2、对课文内容的翻新和再造。就是缩写、续写和改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烂熟于心,缩写得其情节要领,续写知其发展趋势,改写悟其情感精髓。

缩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习传记类文章的,比如《鲁迅自传》、《毛泽东少年时代》等,让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概括鲁迅大半生的经历和毛泽东少年的经历。

续写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教学《木兰诗》一课让学生续写结尾《木兰还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学生发散思维,我在指导学生续写时,启发学生想象:木兰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立下赫赫战功,可就在和战友们回到家乡的半天功夫里就变成一个翩若惊鸿,美若天仙的绝对佳人,战友们怎敢相信眼前这“嫦娥仙子”是自己并肩战斗,同枕共眠十多年的亲密伙伴。你觉得木兰的战友们这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 木兰的未来生活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片刻之后,又全都安静下来,将他们的全付心思投入到无限的遐想中去,学生已完成了“要我写”到“我要写”,  “我也能写”的角色转换,提起笔来,自然就如泉涌瀑泻了。

改写是一种再创造,改写的过程其实就是重新构思、重新剪裁、重新布局的过程。在教学《黔之驴》中,让学生试着去想想驴有什么优秀品质,然后改写《黔之驴》,让驴告别“笨驴”形象。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就只有反复的阅读文章,消化原文的内容,才能将文章写得充实、具体、深刻。这样的训练,就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复的阅读。当然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还可以对古诗进行风景再造,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资源进行再造。

3、整篇文章和一类文章的模仿训练。

这应该是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迁移。一个单元是一类文章,写作手法相同,在教授“借物抒情”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再去找3-5篇的借物抒情的文章,弄明白文章作者借物的方式,和“物与情”之间的联系点,通过反复的阅读文章,然后进行模仿训练,这样,学生才掌握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受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质与量相对较欠缺,但是广袤的土地,绿色的原野,淙淙的溪流山涧,幽静的山林有野花鸟语。有淳朴厚道的乡亲,有和谐的亲情民风,那是写在人们脸上心间的一本本无字而厚重的书。我在实践中对那些囿于课外阅读资源少而喟叹学生知识面窄的肤浅观念甚为反感。所以,我认为在抓好课内资源的利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之后,何不引导他们将视野投入广泛的社会家庭,去关注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去感悟种种人生哲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情感体验,从农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人文,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汲取新的内容与形式,使自身获得精神营养和创造能力,而这些不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吗? 语文教师的使命正在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表现自身的独特成长经验,张扬个性和风格,从而树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当他们不断转变写作技巧时,学生们的一篇篇文章渐渐就会变得充满灵气而让人赏心悦目了。这样,教师也将真正从繁琐的作文批改工作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带领学生走进那“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境界中去。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给我们的教育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新课程的实施,仅有观念的更新是不够的,它必须具体深入地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来,广大农村的语文教改更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需要我们语文界同仁长期共同努力,探索出一个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趋势的模式。我的尝试只是一个开头,总结也肤浅。尝试的目的旨在正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足;旨在沟通作文与文本学习和生活的天然关系,拓宽作文视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树立对美的追求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年11期、12期

2、钱学理《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 行)》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袁荣

学校: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