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清芳:打造“思”“点”相融的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5/4/16 11:16:3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思考的王国。”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却往往是学生“知道得很多,体会得很浅”。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总是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可是,语文偏偏是一项无法突击的学科,它的特点是慢热、是恒温,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今天,我想尝试从学生接受方式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来与同行们探讨语文的课堂教学问题。

一、眼学、耳学要协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偏向眼学,有的人偏向耳学,而有的人则喜欢一种动态学习。

何谓眼学者?即喜欢用眼睛学习的人。这类学生善于通过“看”来接受信息,他们喜欢通过看书、看黑板、以及屏幕上的文字材料来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对于这类学生,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他们学起来会很容易走神。但是,他们往往比耳学者更易看懂文字信息,因此,书面测验得分往往也会更高。

何谓耳学者?即喜欢用耳朵学习的人。这类学生善于通过“听”老师讲的方式获取信息,大声朗读对他们的记忆也很有效。他们擅长语音辨析,口头表达能力强,课堂上,他们比眼学型学生更能轻松地听懂老师的口头讲授。但是,在考试中,他们的读题能力往往会表现得不如眼学型学生。

  晚清西学大潮中,章太炎先生对那时刚刚传入的使用教科书的标准化教学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必定注重“耳学”,这容易养成“道听途说”的学风。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做过一个样本调查:中学生语文能看懂95% ,数学能看懂88% ,物理能看懂36%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是对学生眼学能力的一种浪费。

教学必须是多感觉多通道的,必须是充满变化的。耳学的特点是整齐划一,适合于普及学科知识;而“眼学”,却让学生更有可能深入研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所以,在学生的“眼学”与“耳学”之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课堂讲解之间,我们要努力找到合适的“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一种以眼学为主,耳学为辅的动态教学进程。

二、眼学,重在深入的“思”

从眼学出发,我想和同行们探讨一种链式习题教学法。它是一种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中心,由教师设置有联系的习题,辅以适当点拨,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法。在整堂课中,以学生的 “眼学”为主体,重在学生独立、深入的“思”。

例如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认真阅读这篇演讲稿,你能从中捕捉到与这场演讲有关的哪些时代信息?

2、请归纳这篇演讲稿的基本内容要点。

3、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讲辞之一,你最欣赏其中哪些语句或段落,它是如何达到演讲效果的?请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悟。    

问题不多,但它涵盖的探究范围却很广,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工具书精读,思维就必须动起来,这就相对减少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整堂以学生“眼学”为主体,强调“思”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很有收获。

我觉得做为一名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听,更要能静下心来独立自主地读。我觉得,这种链式习题教学法,正符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视觉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链式习题教学法的关键是习题的设置和解决,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所提问题要找好文章的切入点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种类繁多,所以切入点的选择很能看出老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1、有的文章可以选择题目为切入点。文章的题目如“龙”之“睛”,是文章闪光之处,从题目切入设计链式问题,有助于学生思考的连贯性。例如教学《动物游戏之谜》时,可以选择题目为切入点,让学生探究:“文章列举了哪些动物的哪些游戏?这些游戏存在哪些‘谜’?这些‘谜’被破解了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探究这些谜的意图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围绕课题来设置,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一环扣一环,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也就读懂了全文。

2、有的文章可以选择思想内容为切入点。从思想内容切入,可以帮助学生较为迅速地读懂文章,而且立足点比较高。如教学《祝福》一文,设计的主问题就是:“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自然地辐射到“祥林嫂是何许人?她的经历如何?她是如何死去的?她身边哪些人要对她的死负责?”这一系列问题,进而掌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可以深入到对社会环境和艺术手法的探究。

3、有的文章可以选择鉴赏技巧为切入点。例如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设计的主问题可以是:“作者对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哪些精彩的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请仿照示例作旁批。”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给出的示例来鉴赏这篇课文的艺术手法,从而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一切入点,符合散文的创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所提问题要具有探究意义,能制造教学兴奋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既能制造教学兴奋点,又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荆轲去刺秦时,身边带的如果不是秦武阳,而是他口中的“客”结果会如何?

(学生认为如果这样,刺杀行动可能会成功。)

2、既然如此,那么荆轲在太子丹“迟之”后,就不再等待,而是即刻起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意识到,荆轲性格中是有缺陷的。面对这样大的一次行动,在做了那么多准备之后,他竟然禁不住太子丹对他的“疑”,怀着怒气行事,已经预示了失败的结局。)

3、即使“客”与荆轲同行,刺杀获得了成功,荆轲能逃脱自己被杀的命运吗?

(学生从课文的“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可知,荆轲就算刺杀成功,也是不能逃脱的。)

4、最后,即使荆轲不去刺杀秦王,燕国的命运会改变吗?

(这时所有学生都意识到,不会改变,因为历史洪流不可阻挡,不会因个人行为而改变。)

上面的这条链式提问,印证了设疑引读的良好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教学兴奋点,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问题”的解决要紧扣文本,不能天马行空

任何文章的精深之处都是通过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总是在文本之外滑行,那是背离了语文特点的,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通过对文本的揣摩品味去解决。这样,学生缜密、全面、深刻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在回答“何谓‘虐杀’? ”这个问题时,我努力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精读探究。原文如下: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通过对这些语言,尤其是加点字的揣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当局政府之无耻、阴暗和凶残,也认识到这些学生之无辜和英勇,更能从这些描写中揣摩到作者内心之沉痛。

有时候这种链式问题也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答题更贴近文本。

例如:在教学《夜归鹿门歌》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一系列问题:

①第一句作者突出了钟声 、渡头两个意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黄昏江景图,

②第二句的“人随”的二字中的“人”指的是世人,与下句中的余字相对,把世人回家时的喧嚣和自己离家去鹿门时的潇洒超脱进行对比。

③第三句中作者写出是写夜晚(时间)攀登鹿门山山路的所见。在此句中作者提到了夜月、烟树的意象,一个照字展现了夜月的皎洁明亮,一个烟字尽显朦胧的山树,诗人把明月和树交相融合,展现了一幅寂静、清幽的月夜山景图    ……

当然链式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不仅要注意这三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学情、问题的难易把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耳学,重在有效的“点”

以上说了这么多,并非否定耳学。事实上哪怕是学生自主性最强的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但“耳学”绝不意味着满堂灌。我以为,耳学的要点就在一个“点”字上。

“点”即点拔。当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是非常必要的。我以为课堂上有效的点拔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生的起沸点进行点拔

学生的起沸点其实就是学生易感兴趣,易进行发散思维的关键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往往会引发起沸点。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人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列举出身边、社会上、以及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点拔,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思索自己应该如何生活。

2、在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点拔

教材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和知识体系中的难点就是学生的疑惑点。这时,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解惑。

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反复提及“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但有一再指出“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就使学生费解:“鲁迅到底有没有话要说?他想说什么?他又为什么觉得无话可说?”这时,教师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面对这一惨案,内心的悲哀和愤慨。

再如文言文教学中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不吝言辞,予以反复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在知识的归纳点进行点拔

归纳是从个别性知识到一般性结论的过程,它特别需要老师的点拨。

例如:在教学《蜀相》一诗时有一个问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的极为精妙,试找出并赏析?”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对“炼字”题答题步骤进行归纳性点拔,之后, 再用同类题巩固,以帮助学生记住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再如,《雨巷》一诗,在鉴赏“丁香姑娘”这一意象时,可联系古代诗歌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和“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帮助学生把握诗词中“丁香”这一意象的意蕴。

4、在学生易忽略处进行点拔

文章中学生易忽略的细节,往往正是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加以点拨,不但对理解课文有益,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分析林冲思想性格转变的轨迹之前,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水浒传》人物的绰号往往体现人物的性格。如‘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等,众所周知,林冲在故事里又叫‘林教头’,绰号‘豹子头’。这两个称呼有什么区别?”

通过解读这个问题,学生意识到:林教头是一个表明身份的称呼,做为林教头的林冲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而“豹子头”,是指像猎豹一样凶猛勇敢的性格,则更多地体现了林冲作为梁山好汉的另一面。这样,就顺利完成了对林冲思想性格转变轨迹的分析。若能经常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章,学生会更好地养成精读的习惯。

我曾读过这样一段话:“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实现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只有师生默契配合,和谐共振,才能最终实现它。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在语文课堂上,将学生深入的“思”和教师有效的“点”,更好地融合起来。那么课堂的弹性和可塑性就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也必然会成为有思考、有体会、有生命张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廖飞《翻转课堂缘何难以翻转》

2.曹耀清《连锁问题的设计策略》

3.孙国政《中学语文习题式教学研究》

4.M.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陈清芳

学校:南平市建阳一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