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曼:高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5/4/22 10:32:35
摘要:在作文考场上,很多高中生选择写议论文体,却大多缺乏逻辑性,不能正确运用逻辑推论进行论证。造成这种缺乏逻辑性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的人文属性而忽视逻辑思维训练;二是写作指导中过多侧重技巧技法训练、素材积累,忽视逻辑思维训练。高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策略主要有三个,一是适当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要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以经典议论文个例为范本,通过分析作家在观点论证、分论点划分、行文推理等方面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借助典型议论文个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演绎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三是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阅读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1]一个人,其逻辑思维能力如何,首先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上,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表达就会思路比较清晰、有条理,也更无懈可击。反之,则是前言不搭后语,含糊不清。从平时批阅学生所写议论文的情况来看,现今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薄弱,逻辑知识严重匮乏。语文教学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已到了不容置疑不容犹豫的时刻,怎么说呢,还是让我们从现行高中生所写的议论文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在历年的考场作文中,学生选择写作议论性文体的人数总是大大超过写作记叙类文体的。然而,真正能够写好的却是少之又少,正如俞发亮说的“一个省高考二十几万考生,逻辑思维缜密的论述文凤毛麟角,挑选不出几篇。”[2]很多考生写的议论文缺乏逻辑性,很大一部分都只是观点加材料,很难找到能够正确运用逻辑推论进行论证的议论文,有的作文甚至是材料偏离中心,或者材料内容不合理,或者层次不清等。
例如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有一个考生,以“深扎土地,享受自由”为论点,以司马迁受宫刑而后成就理想为论据。文章写到:“若无司马迁将苦难和着骨血深掘进牢狱之土地,则何得以成就‘史家之绝唱’?其何以享受心灵的自由,摆脱牢狱之桎梏?”
再有一个考生,以“社会需要‘引力’”为题,于行文首段中提出中心论点“社会需要标尺去维持平衡和准确”,然后分三个分论点“道德是社会的‘引力’”,“宽恕是社会的‘引力’”,“理解是社会的‘引力’”来论证。
这两篇文章,从模式上看,颇似议论文,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存在不合逻辑之处。第一篇,“若无司马迁将苦难和着骨血深掘进牢狱之土地,则何得以成就‘史家之绝唱’?”言下之意,司马迁不坐牢便写不出《史记》。“坐牢”这个“因”与“写出《史记》”这个“果”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因与果之间不符合逻辑推理,是“强加因果”、“牵强附会”了,如果从逻辑角度来分析,则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毛病。而第二篇,题目中提出“需要引力”,中心论点则是“需要标尺”,这里的“引力”和“标尺”并不是同一概念,作者却把它们混同了,或者说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而三个分论点“道德、宽恕、理解”,三者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论点切割又互相交叉,层次划分不清楚,显然也不符合逻辑规律。
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习惯性地把这种强加因果、层次不分、混淆概念等看作是简单的审题问题、语言表达问题,其实这些都是逻辑思维的问题,是学生逻辑知识严重匮乏、逻辑思维能力严重下降才导致议论文写作出现这样的逻辑错误的。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存在严重逻辑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下降,议论文写作缺乏逻辑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而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3]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许多老师都存在一种错误的教学倾向,即突出人文性,而忽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认为语文是形象思维的,至于逻辑思维的培养,那是理科老师的事,与语文无关。加上有关部门为了“减负”,近年来将语文教材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些语法修辞内容弱化,将逻辑的知识完全砍掉。老师课堂上忽视逻辑思维训练,教材里不出现逻辑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怎能不下降?
二是写作教学中过多侧重技巧技法训练、素材积累,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是侧重作文的技法、技巧训练,作文素材的积累,并且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去套,比如常见的议论文 “五段三分四环节”的模式,“五段”是段落上要求要写五个自然段,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第二到第四段,安排三个分论点展开议论,结尾段归结论述提出希望。“三分”是三个分论点,“四环节”,是指中间三段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环节的内容,包括提出分论点、联系材料阐述分论点、述例、引申挖掘。从文章的段落设置、分论点的安排,甚至对段落中每一句话的内容都作了具体的安排。这种“新八股”的作文形式,学生写作时只要照着这个模式把相应的内容套进去就行,根本无需严密的逻辑思维。长期运用积累的素材(事例)套用既定的模式来完成写作,学生对写作的重视自然就只有“技”、 “法”和“素材”的问题,而非思维的逻辑性问题。
三、高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高中议论文写作“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有三个主要的策略。一是适当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议论文的篇章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经典议论文个例的阅读教学,通过分析作家在观点论证、分论点划分、行文推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拓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要在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中,从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着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适当学习一些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系统讲授,当然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挤出一点时间,精当地讲清什么是概念及运用概念要注意的方面,介绍什么是判断及怎样运用判断,学习什么是推理及推理要注意的问题,既不会占用许多教学时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严密、合理。
学习有用的逻辑知识,不能照本宣科地就知识讲知识,而要结合语言运用和写作进行。语言表达中的词语推敲、句式选择、 段落调整、观点阐述、材料取舍、论证展开,又无处不体现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用词不当)、自相矛盾,以及论述过程中表达不够明确等逻辑混乱等问题,可以有意识地引入逻辑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议论文阅读教学之石,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之玉。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议论文,因其文章本身论证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推理合乎情理等优势,特别适合做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范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范本,通过作家在观点论证、分论点划分、行文推理等方面布局,体会作家思维的逻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在论证的严密性、逻辑性上就特别值得借鉴。文章第一段,开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全文的总论点,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文章这第一段提携全文,是全文的“纲”,逻辑性非常严密,无懈可击。二、三两段,又分别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论据,作为分论点,进行具体论证,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两个坚实的基础。第四段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进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含蓄地、尖锐地针砭了北宋统治者“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对敌妥协投降的错误,预言其下场会比六国更加可悲,揭示写作意图。
全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完整,中心突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在分论点的设置,行文的推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多可供学习之处,教学时,我们要以此类文章为典型个例,充分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是如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而提高自己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可借助典型议论文个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概括与归纳、比较与分类、推理与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纳在一起;而归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是一种推理方法。针对议论文教学,概括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而归纳是对所学的零散、杂乱无章的议论文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分门别类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针对孟子、荀子均擅长比喻论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喻论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比喻论证的一般特点与作用,并引导其写作时学会运用。概括与归纳,不仅是逻辑思维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手段,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比较与归类,是逻辑思维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概括归纳密切关联。通过比较,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异同或高下;归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以此进行分门别类。在议论文教学中,既可利用典型议论文个例文本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的分析来训练,还可以将同类作品不同篇目进行比较。比如《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而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反复论证,批判当时社会上不重师道德的风气。比如必修3的第三单元,同样是古代议论性散文,通过对各篇内容、写法、风格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孟子、荀子善用比喻,说理形象,逻辑性强;贾谊、韩愈长于对比,分析说理透彻。比较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学会运用比较,掌握归类,逻辑思维的能力自然就上升。
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作文章的思维导图的方式,以三段式推演、图表等形式,学习作家是如何从一般性的材料中,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配合教材中经典议论文,特别是古代议论文典型个例的阅读教学,搭建一个基本的框架,让学生在典型范本的学习中,体会作家的概括、归纳、分析、比较、推理、演绎等逻辑的力量,拓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是十分必要而有价值的。因为随着高考改革的渐趋深入,注重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趋势,这从刚刚结束的2014年各省的高考试题中可初见端倪。
(三)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4]
《课标》中的这几条,其实就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恰恰是现在许多学生最薄弱的。他们的作文出现的或者材料偏离中心;或者根本就是材料不合理,与中心没有逻辑关系,文体不分,以讲故事形式来写议论文;或者结构安排太随意,前后段落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等,都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造成的。为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中,老师首先必须在写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审题、选材、某品布局等环节的指导中,着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逻辑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逻辑性。
审题、立论是写作首先碰到的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跑题、表达不清或表达自相矛盾等。这时可以运用概念知识来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同一个词语中不同的概念;词语运用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表达的是否明确。
立论则与判断紧密相关。判断要恰当,就要注意句子成分间的搭配要得当,所用词语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句式不能杂糅等。
选材、谋篇布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体现着作者的正确推理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导中,对于选材和谋篇布局问题,要着重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作文中存在的“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层次不清,说服力不强”等问题。
当然,在作文教学引导中,老师要沉得住气,不要急于求成一下子就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要以讨论的形式,顺着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因势利导,方能在经常性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有了逻辑性的意识,从而真正达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在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议论文的读写教学来训练,也可以通过平时进行一些主题演讲训练,或者是阅读一些逻辑概论类的书籍,掌握简单的逻辑知识等来提高。当然,这还有待爱语文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baike.baidu.com/
[2]俞发亮.高中语文应重视 “理性思维” .教育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1 期.2012 .0 2
[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2 9-10.
作者:刘晓曼
学校:龙岩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