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榕:用理性思维点亮考场作文
发布时间:2015/4/22 11:05:37
摘要:高考作文看重考生的审题立意,文章表达体现出的观点见解,尤其是论证思维的缜密与思辩性,这直接关涉到作文得分的高低。而历年考生作文却往往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文……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语文教学中磨砺学生的语言和思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并训练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点亮考场作文。
关键词:理性思维 阅读 素养积淀 思维训练
高考结束,改卷老师们分析起考生的作文来,都可以诊断出一堆的毛病: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文……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谁都知道份量之重。然而,毋庸讳言,现实是作文已然非学生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究其原因大底有这三点:一、缺“货’。学生阅历不深,阅读面窄,积累欠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思想教育概念化,程式化,学生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三、老师教套路,不进行或很少进行思维训练,致使学生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单一。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这必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它包含思维的深层潜入与思想的有序释放,对于中学生的考场作文,阅卷老师尤其看重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观点见解。在阅卷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在留意或寻找考生作文中最能代表其识见的内容。因为任何一篇文章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主题服务的,识见的水平如何,直接关涉到作文得分的高低,因此作为考生应该不断磨砺语言,砥砺思想,尽可能在作文中表达一言九鼎的识见,要知道“意胜则文胜”,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便他们能用理性思维去点亮考场作文应该是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东西。
一、人文素养的积淀
板结的土壤结不出甜美的果实,只有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心田,才能绽放绚丽的理性之花。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积淀之后,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的情况下,多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深深沉浸于审美的愉悦体验中,这对发展健康个性、提高文化品味、形成健全人格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福建省自从2007年开始考查《大纲》推荐的10部长篇小说,经过探索和尝试,目前调整为对《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 葛朗台》、《复活》这7部名著的考查,突显了试卷的文学色彩,也更彰显了素养命意的指向。假以时日,学生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学素养,胸中有墨,泼洒成文也就有了基础。
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而我们许多学生作文却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所以,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如:前两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广西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我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是你经过小悦悦的身边,你会怎么做?这个事件又引发你对人性怎样的反省和心灵的拷问?我们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努力去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减少和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融入自己的作文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学生潜心阅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放眼世界,关注生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文就不难蹦出感染读者的思想的火花。
二、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考作文从来就不仅仅只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考查。思维训练可谓作文的灵魂和生命。我们看到,文章学注重通过对文章本体进行形式上的分析,由此而可能进入写作者心理及思维层面的分析。如此,我们写作教学训练的根本着眼就应当是:思维。恩格斯也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人没有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作文教学没有思维能力培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注重挖掘学生的“思想”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因而,我常常要求学生多思翻新,以不同材料让学生审题立意,编写提纲,分别训练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例如: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判断、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能力。作文教学中,议论文的写作尤其离不开这些。我在培养巩固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反逻辑思维。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从中学时期就训练一副逻辑头脑,以后无论写什么、作什么,都将受益无穷。”因此,努力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反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推断、分析、综合能力。
(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根据掌握的知识、信息或事实,去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求异思维反对人云亦云的“一家之言”。主张“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意识下的定势思维,使思维模式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老树放新花。如对下面这则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请为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按照定势思维,学生应该批判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弄虚作假,冒充内行。但,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那么,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于是,我引导学生求异思考,反复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 齐宣王讲排场,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源头。
b. 古人云君明臣贤。齐宣王不能发现南郭先生。这是昏君在位、奸臣当道、小人得势的表现。
c. 南郭先生欺上瞒下,不务正业,说明“上梁不正梁歪”、“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
d. 南郭先生之所以可以混饭吃,是“大锅饭”使然,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e. 南郭先生久未被揭发,乐队队长监督失职或捂着盖着,封锁消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f. 南郭先生逃走,说明有自知之明,有官本位思想者“守住毛坑不拉屎”,提倡主动让贤“退居二线”。
从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议论文来说,也就是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议论能力。就不能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来。
(三)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中的一个分支,其方法主要是朝着定势思维的反面思考,把问题“倒过来”想,“反弹琵琶”,使结果走向定势思维的对立面。训练这种思维,我常让学生对一些成语、结论进行新解,如:
异想天开——没有异想,哪来天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开卷有卷——开卷未必有益。(从其善者而读之)
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身正不怕影歪)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不白白送死)……
科学地“反弹”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会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让考生任选其一写议论文,后者就是对前者的“求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四)集中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在写作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老师们也做过不懈的探索,试图从多方面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诚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想象的奇特并不等于成熟。“发散”过后的“集中”,将“发散”所得条理化,这对于思想日益成熟的高中生来讲,是其应达到的水平,这也是福建语文高考议论文体为什么是高考作文首选文体的原因。即使写记叙文,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亦可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理性思维会提高作文的份量。《春江花月夜》就是最好的例子。
培根说“哲理使人深刻”。集中性思维对克服思维中浅尝辄止式的惰性是制胜的法宝。它培养的是一种执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这种思维中的执着便是培养智慧的温床。它对思维潜质的深层开发必将在作文中激发思想的火花。
总之,我们今天的努力是帮助学生起飞,为他们的明天做足准备。当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以上种种不懈的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同时,让他们的思维有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并促成其思维交锋向纵深掘进,学生的文字因此能攀越过校园生活单纯的篱垣,由空洞走向翔实,从虚浮走向厚重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走出我们的视线,并帮助他们在作文的领地里决胜考场。
参考资料:
1.《用具体分析统率“三要素"》孙绍振教授
2.《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
3.《构建高效的作文创新课堂》中学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张建榕
学校:南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