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苏惠敏 :荡阅读之舟 涤写作之愁——浅谈作文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5/4/22 11:52:03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效果却均不佳。如何荡阅读之舟,涤写作之愁?重点从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秘妙入手,解决写作的形式问题,从课文阅读的历练上解决写作的内容问题。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让形式与内容双飞双赢!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文本秘妙  内容  形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教学,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却均不佳。那么,能否将两者教学搭建一座双赢的桥梁呢?我们先看看两者之间是否有衔接点?

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既然这样,如何荡阅读之舟,涤写作之愁?

习作之愁,愁何来?就我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题材单一,缺少“鲜”味儿。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四平八稳,没有新意;第二,内容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很多时候就像“挤牙膏”似的挤出来的作文,能有什么精彩可言呢?第三,是表达问题。写作文时常常肚里有货,却能说不能写,或者词不达意,空洞无物。 第四,是立意问题。一篇作文字数虽不少,但思想肤浅;语言华丽,却不知所云。

这样的问题,再细化归纳下来,主要是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以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所以,剖析一篇文章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同样的,写一篇文章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何为文章的内容,又何为文章的形式呢?就从写作教学过程来看,主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从单纯的意义上看,这两个问题就解决了小学阶段习作中内容和形式的问题。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从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和广泛阅读着手,做到“胸中有积蓄”。这样的思想立意才能有厚度。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就要掌握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审题和立意、选材和谋篇、语言和表达和文体的特点。

下面,我就从阅读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习作难的问题,谈几点方法。

一、形式上:挖掘文本秘妙,模仿中创新

(一)语言秘妙,仿写创新

文本秘妙的首要解读当数文本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细细咀嚼语言,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文本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甚至是你觉得有些废话或者罗嗦的地方也不要轻易放过,应该去细细品味作者的用意何在。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那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是不客忽视。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如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及“你好!      的      ,你       ,       ?”的句式,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情怀。教学时,先让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表达特点,之后模仿句式进行想象说话练习。在此基础上,再抓住课文中只有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问候,没有山中朋友的回应这一空白点,再次进行句式模仿拓展训练。针对问候的句式,设计出不同身份的回答者,进行回应式的表达。这不仅有句式上的模仿,更有内容上的适切性要求。如此层递式训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白,也是对话感的敏化,还有助于语言思维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写法秘妙,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许多的写作方法,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表现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夸张、顶真等修辞手法,这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如《桥》这个故事,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洪水突发时村民们的表现和老汉的表现显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村民们惊慌失措的表现让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是老汉的表现,他的表现因为超乎寻常更令学生印象深刻。这种超乎寻常,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的对比。一是和文中村民们的表现相比,反差巨大因而印象鲜明;一是和学生对日常生活情境的想象做比,超乎寻常而记忆深刻。这两个对比的秘妙点,恰恰是语用训练所在。如果能巧妙地采用“两组词语相互对比”的阅读策略,将这一文本秘妙将和盘托出。

《桥》教学案例

你们看,村民们的表现被概括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这样一组词,而老汉的表现则被锁定在“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这样一组词;然后,教师再明确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说说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1)发现对比秘妙。

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这四组词语中选择一组读进去,读出你的思考。(生思考,交流。)(预设:对比的手法;作者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

(2)对比中品读形象。

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座山?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盯”着,你能做一做这盯的动作么?(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仿佛在说什么,交代什么?(预设:一座充满希望的山;一座高大能阻拦灾难的山;一座靠山,镇定如山等)

师小结:这是一座人民群众的靠山,一座沉着镇定的大山,而这大山的目光里透出的是一种坚定,更是一种书记的威严。那么,我们刚才学习了一种对比的写法。

(3)对比读中深化理解。

孩子们,现在我们在对比中读一读这一组词语,把老汉的那种镇定果敢、冷静智慧读出来的。师生搭配读。幻灯出示:山洪来了,村民——老汉站着——老汉不说话,村民——老汉——目光透着威严。村民——老汉——老汉像一座靠山,一座坚定的山,再读。

对比,在这里既是一种写法,也理应成为一种读法,于是,它又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从学生的解读结果看,这一教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们在对比思考中,自主发现了“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这样的反衬法,何尝不是一处绝妙的语用训练点呢?迁移训练,写一写善良的品质,可以是用反面人物衬托,再如写某人如何凶恶,不直接写他的外貌、神态有多可怕,可以写其他的人看了躲着走,或者不敢说话,或者小孩看了一眼,躲进妈妈怀中“哇”地大哭起来……通过他人的神态、举止等来暗示,或者通过他人的变化来表现人物(事物)的巨大影响力,这样的衬托写法,让表达巧妙又含蓄,既具有感染力,又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触发读者深入地思考。迁移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以以景衬人、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物衬物等侧面衬托的方式来写作,可以正衬,“水涨船高”,让美者更美,也可以反衬,“水落石出”,美者丑者昭然若著。这样曲径通幽的侧面衬托写法,携缕烟霞映青山,摘枝绿叶衬红花,何尝不是为孩子们的习作增一分色彩,何尝不是做足做亮我们的作文教学呢?

(三)结构秘妙,形式积累

结构,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两种。比如《桥》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迁移写法,可以引导学生也这样去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势要有起伏才更吸引阅读兴趣,写作方式亦然:曲径更通幽,幽处更揽胜。平铺直叙往往难以攫获读者的视线与心灵,灵活、丰富、多样的表达与结构方式才更韵味悠长。难道这不是一个语用生成点的启发么?

二、内容上:积累历练中,深化思想厚度                      

习作的立意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间接经验。在我看来,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来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课内的阅读引导,还要在课文丰富这一“骨干”。正所谓:课外积累长肉。阅读优秀文章,来提升自身修养,广泛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充实自己的大脑,多与智者进行语言交锋来磨砺自己的思维,要有一颗关爱和悲悯的心灵。这不单是一个作文习得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境界的修炼过程。作文先做人,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秘妙入手,解决写作的形式问题,从课文阅读的历练上解决写作的内容问题。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希望能让作文的形式与内容双飞双赢!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

 

作者:苏惠敏          

学校:厦门市华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