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詹玉娟:作文评改有效途径探索

发布时间:2015/5/4 11:32:24

 

摘要:在新课标“小学作文教学评改方法”意在“主体参与式”、“研究性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小学作文评改方法研究,着重探讨小学阶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作文发展水平,如何设计新的作文评改方法。为此我认为:教师主导,师生共改,构建多元化的作文评改模式,是突破以往作文评改“少、慢、差、费”的状态,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作文评改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多元化评价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状态,所以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可以说语文教师处于两难的境地:不改,似乎难以面对学生,职业道德受到拷问,而且不知何时起,“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尺码,不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看是否篇篇见红;改呢,时间支付过于惊人,而且尽管教师呕心沥血,朱批满篇,但学生却对教师的良苦用心不屑一顾,作文教学难见成效。因此,作文的批改,成了语文教师的心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明确指出学生应:“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到底要不要批改?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批改?我的观点是:作文不批是绝对不行的,但也无须全批全改。教师主导,师生共改,这才是作文批改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批改点面结合

1、作文批改可帮助教师为作文讲评积累素材。

语文天生重要,但语文能力却非天生得来。学生作文,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和不足,而他们又缺乏修改经验,这样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为达成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就必须做好传授知识、启迪思维等的准备工作。学生习作作为训练过程的第一产品,最直接的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写作思维的组织。教师在批改中,能够获得教学目标及教与学的状况的了解。正是在此意义上,习作讲评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2、作文批改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魏书生先生尽管十几年未批改过学生作文,但他也承认教师批改的作用。他曾说,倘若批一点,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更快。教师对学生学生习作中的批改圈点,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训练的成绩和不足, 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并能让师生双方就作文训练做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3、作文批改可帮助师生实现写作训练的共同目标。

从学生习作到作文批改再到师生反馈中,师生就完成训练所需知识、写作能力的运用等。彼此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丰富彼此的内容、促进彼此思维,构建更为和谐的教学关系,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学生自改互改受益匪浅

1、从理论方面讲,作文自改不可或缺。

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个人生活阅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感悟也就不一样。因此,教师的精心批改终究很难真正进入学生大脑,成就学生自己的作文。何其芳就曾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很多时候,作文时写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曾向福楼拜学习写作,福楼拜让他不停的写,以至于草稿写了几麻袋,才有了《羊脂球》的问世。

名人名家的经历和精辟言论,无不从时间和理论经验上证明了文章评改的重要性。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评改文章的过程其实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加深认识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评价修改,尤其是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2、从教育主体讲,自己动手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刘国正先生说过:“在作文中,一向是学生作文,老师批改。这种方式好似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倡学生自改。”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的评改上,老师评价修改得最好,那也是老师的,不是学生的。所以只有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作文的评改上好好地去实践,通过实践,逐渐提升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自己的,是终身受益的。

3、从心理体悟看,亲身实践感受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一文中也强调: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心理学认为:只有自己亲身实践的,印象才会深刻。所以在作文评改上也要从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入手。作文评改是学生对作文的一个认识体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很好地参与体悟,才能更好地认识反思与感悟,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提高作文能力。孔子有言:“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去动手,作文评改对学生而言永远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为此新课标准强调了“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最能突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写作教学中又强调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而且明确提出了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作文评改时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中有自主权。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和点拨。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标下,作文评改应该结合传统评改方法,构建多元化的评改形式及评改结合的反馈途径,才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三、构建多元化的作文评改形式

1、以教师为主的评改模式

①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学生习作上交后,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重点评改目标。同时,还应将此次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类,使评改有的放矢。

②修改点评,理论引导

教师把选定的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中领悟修改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并选择一些有类似错误的习作,让学生指出修改的办法,然后教师板书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③同堂论改,增进认识

选典型作文让习作者朗读,要求同学在认真听的同时,并根据写作要求准备发表批改建议。读完后让习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法等,之后让听的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论改,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的批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此时,教师要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

④评改指导,学生再改

经过争议,大家意见趋于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让学生批改剩余的作文。

这种以教师为主的评改模式,在整个评改过程中,教师仍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这一模式比较适合于初入高一的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评改的初始阶段。

2、以学生自改、互评互改为主的评改模式

学生完成的初稿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如字、词、语法、结构、逻辑上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纳多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而学生之间的了解更为深刻,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面的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现错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更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评价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使学生在评判别人作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具体操作如下:

①隐性分级,确定评改要求

评分标准的确定与写作能力层次的结合是实施互动式评改的关键。按写作能力层次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一般分为四个档次:优,良,中,及格,每级可设几组,每组六人左右。在评价中,对优、良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存在的不足;对中、及格等级则须多寻找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力求让每一位取得进步的同学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②评价准备,明确评改目标

在前一周就下发设计好的多元评价表,向学生讲明评改的目标、操作的方法等,以取得学生的认同与配合。

③分组评改,取长补短

a.学生自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通过自查,改正别字和文句不通之处,再给语言润色;并写明审题、构思的要点。

b.组内互评互改。每人精心批改两位组员的作文,要求改正错别字、病句、标点错误等,标注出佳句,做出眉批、总批,并浏览其余组员的作文,按要求给出分数,签上姓名,以便交流;然后由组长综合组员的意见,选出小组中的最优文或特色文1-2篇,作为上榜佳作,参与小组间的交流。

c.交流评改,开阔视野。小组评改结束,可让同一班级小组之间交换评改,也可实行班级之间的交换评改,以增广见识,激发作文兴趣和评改热情。

d.教师审评,提供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提前浏览学生作文,这样教师在浏览各小组评改的作文时,才能心中有数。然后,在检查了解本次作文的落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对每个小组提出评阅此次作文的总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总结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批阅上榜佳作,为作文论坛点评提供指导意见。

e.论坛点评,交流争鸣。轮值小组集体备课,再次批阅上榜佳作,选择2-3篇代表作文作为点评范文向全班推荐,并围绕此次作文目标,从审题、立意、结构、文采等方面阐明评改意见,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同时请作者介绍写作经历和体验,就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并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以学生自评、互评互改为主的评改模式,使学生不但能够从来自外在的修改中,发现自己无法察觉的问题和不足,更会因为在分析、评判和帮助别的同学修改作文中,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需要,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大大增强了自信心,激发出写作的兴趣。这种评改模式,不但能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集体的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体高的合作精神。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做好反馈复检的再评改工作,及时指出评改存在的优缺点,逐步使评改走向自主规范。

3.他批与自改结合,重在自改的评改模式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学生每次习作的初稿是其固有认识和原有基础的反映,若想让他上一个台阶,只能“启之使改”,越俎代庖只会徒劳无益。因为每改一次,在修正错误时,必会有诸多感悟。当作者几经修改而成就一篇佳作时,便会明白:此类文章应该这样写,而不应该那样写,下回再写同类文章之时,便有了一个尺度、一条准绳。

①自改的步骤。首先,依据教学目标,参照教师的评讲或师生的修改建议,作重点修改;然后,推敲重点修改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衔接,尽可能自然;第三,对其他部分的文字进行润色;第四,改完后,默读全文,看看是否自然流畅,文从字顺。

②自改的方法。

a.改。着眼于文章内容,若观点错误,离题万里,选材不当,则应重新写过。

b.增。凡材料空疏之处,言有未尽之处,结构或缺之处,都应一一补上。

c.删。凡游离于主题之笔,冗繁累赘之笔,画蛇添足之笔,均予删除。

d.调。凡章节错位,逻辑紊乱,词句颠倒之处,皆予以调整,使之顺畅。

采用他批与自改结合,重在自改的评改模式,学生亲自动手修改自己的文章,不论收获大小,却切切实实属于习作者自己。而这一点正是符合了新课标中规定的使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作文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致力于贯彻新课改精神,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2013

②《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李宪泽

③《浅谈新课标下作文的修改》吴继槐

④《用发展性理念指导作文评分》肖中

⑤《关于新课标作文》牛莹

 

作者:詹玉娟

学校:建阳市水东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