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宝成:引进创造性思维 增强作文能力
发布时间:2015/5/4 15:40:46
摘要: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对立、散发、延伸等思维方法,引导、激发学生,扩大思维范围,加深认知层次,从而增强作文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增强作文能力 创造性思维 逆反式思维 对立式思维 发散性思维 延伸式思维
凡为人师者无不清楚,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学生最怕写作文,特别对读物不多,甚而有点孤陋寡闻的农村校学生来说,一见议论文,更是怕上加怕,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自主或不自主地封闭圈子去思考,结果文章内容陈旧,新意缺失,活力不足。因此,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如果在议论文写作中,能结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有助于学生活跃思想、增强写作能力的。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根据事物的矛盾特殊性及其内部蕴含的发展趋势决定的,运用逆向、对立、散发、延伸等方法,发现人们认识上的距离,从而表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一种思维。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如下略作阐述。
一、逆反式思维
本思维形式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即对某事某理,不人云亦云,要反其道而行之。在议论文教学中,运用此思维形式启发学生从论题方面去思考,以此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思想流畅、见解独到。
古人常提倡“知足常乐”,并以此作为修身养性的信条,现代社会中也大有人在。但我们如果从另一方面的角度来分析,盲目信奉此信条,易使人们产生骄傲自满思想,结果可想而知,“知足常乐”者肯定固步自封,这是从小处着眼。从大的方面看,信奉此信条,易使人盲目自满,产生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绪,也就不思进取,结果会反对社会的变革,甚而阻碍历史的发展,那真可谓后患无穷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进取的浪潮中,人们应当看清知足常乐的危害性,批评他,而要树立起“知不足常忧”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如此思考,谈起“知足常乐”就能谈出或写出新见解来。
又如,借用高考题向学生提出问题:俗话说“近墨者黑”, 近墨者真的黑吗?先引导学生用定式思维来考虑,从历史上看确确实实有近墨者黑的人。再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想,结果照样能从历史长河中发现,诸如比干、屈原、陶渊明、岳飞、文天祥、江姐等杰出人物,他们虽是近墨者,但却没有“黑”,为啥?学生再通过深入思考,理解了内因与外因的转化关系,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由此,学生不仅得出并能深层次地理解“近墨者未必黑”的结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定势思维和传统的历史看法,可能会紧紧箍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认识不能得到超越,不能得到升华,如此必然使学生的作文缺乏新意,缺乏创造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作文教学中,逆向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增强表达个人见解的创新精神,这样在以后的作文中,我们才能看到闪耀着独特的迷人火花。
二、对立式思维
从某一已知孤立事物上从对称性的特点去思考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思维方式叫对立思维。
运用对立思维来分析阐述某一个问题,能把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深刻。对日常的议题,人们往往只注意阐述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它的对立面。在议论文的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用对立思维来谈它的另一面。如:“逆境出人才”似乎成了定论,其意在激励处于逆境之人。古往今来确确实实已有很多的人,在逆境中成了才,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要读书成长,最好在顺境中。据调查,在顺境中成长的还是占绝大多数。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理解这一点:身处逆境,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去迎接挑战,可“出人才”,否则,照样不“出人才”。而如今,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学习条件的优越等等,身处如此顺境,若能努力学习,充分利用顺境的优越条件,更易出人才。因此,人们应当立足顺境做出成就,而不要企图或迷信“逆境才能出人才”。又如人们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确实是真理,但如果老是按定势思维去看问题,可能会缩小我们的思想领域,假如能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有时“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却不能戒骄戒躁,只是浅尝辄止,最终是要失败的,又比如,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从对立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提出“人贵有他知之明”,因为知人者才能善任。“伯乐”千百年来受人称赞,就在于他贵在识人。
总之,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对立式思维,学生的思想领域就会扩大起来,就会活跃起来,这样作文起来,也就能多多少少产生出新意来了。
三、发散性思维
这种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多方向地发散联想,对待问题,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多种结果,然后去寻找最新,最佳的方案,以求认知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想而去,通过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或设想。
训练发散思维,可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加速学生的思想流动,提出一个中心议题,发动学生尽快想出许多材料,互相交流,博采众长。如写《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让同学们想一想当你望着冉冉上升的红旗时,你想的是什么?有的想到了井冈山上的篝火,长征路上密布弹眼的红旗,圣地延安熊熊燃烧的火把;有的想到了神州5号载人翱翔太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嫦娥号带着中国梦潇洒奔月的倩影;有的想到了金光四射的东方旭日,李大钊振臂高呼“将来的世界必定是赤旗的世界”,香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百年渴望……然后,再让学生选取一根线索贯穿起来并对材料加以取舍。这种联翩遐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将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概括、综合。使之典型化的过程。又如九一年高考小作文关于“0”的联想,其实也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从“0”引起想象和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欲。学生想到旭日、团徽、时钟、露珠、花环、飞碟、奥运会“0”的突破,嫦娥号奔月,民族发展的历史齿轮等等。等它摆脱“0”像月亮的定势思维,出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构想。这就是学生运用了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不断的开放思考,才会出现如此丰富的世界。
四、延伸式思维
延伸式思维主要表现为一种引申的思维,它经常揭示现状所潜伏的否定因素,从中展现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观察现实中的是非并判断,设想它的未来,减少盲目性,进行这因思维方式训练,最重要的是,要能提示事物发展的结果。
比如材料作文:十人种植易活的杨树却禁不住一人的毁坏,可谓是“毁树容易种树难”。本题是一个读后感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种树,一是毁树。一者是“难”,废了很大代价才种上;一首是“易”,不费吹灰之力而毁掉。这是表面意思,如果不进行延伸思考,学生们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去批判毁材者及其破坏环保问题,但是联系起现实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就会发现有更深刻的意思:应由“树”想到社会,想到社会中的人。对人才的态度应该是“培养人才困难,毁坏人才容易”,对等国家资财,也是这样“生产困难,破坏容易”。这样分析,就能准确地把握主题,甚至深化主题。
又如有一则材料,儿童张某拿着一把母亲买给他的塑料匕首,与另一拿着塑料长剑的儿童玩“搏斗”。结果老是被对方的长剑刺中。于是他跑回家对母亲说:“这匕首太短了,我不要,我要长剑”。母亲了解情况后,对张某说了一句话:“孩子,你前进一步,匕首不是变长了吗”。对这材料,很多学生也只停留在表面上,去谈“勇敢”“不怕牺牲”或者“积极进取”的精神,但这应该说不是要害。应抓住“往前一步,匕首不是变长了吗”这句话,引导学生来个“横的比一比,纵的想一想”,就会看清材料中蕴含的道理:客观上的不足用主观去弥补。这才是本质,这才有新意。
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这种“新”是在理性指导下,以符合生活逻辑与事物辩证法为内涵的“新”。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它、运用它,同时不能忽视定势等其他形式的思维,因为,所有的思维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离开这些思维能力的发展,作文就会迷失在一片黑暗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成龙 著 《创造性语文教育》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2、徐旦泽 主编《作文难啊 怎么办?》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作者:连宝成
学校:霞浦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