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云/张周灵:创设情境,让对话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道亮色
发布时间:2015/5/6 10:18:11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创设各种对话情境,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本文着重通过《学步》一课阐述创设情境对话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有效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仅仅凭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有效程度。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策略研究》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得出了创设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身心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下面以《学步》为例谈几点体会:
一、图画展现情境,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步》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对人说话的写作方法,叙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走好人生道路的嘱咐和期盼,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期望之情。课前先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情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基础,才能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是由于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文本所描绘的内容与学生存在一定落差。这种差距的存在,往往制约了师、生、文本三者对话的顺利进行。为此,教师提供感性的图画资料,创设形象的情境作为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导入阶段,老师以丰子恺的漫画《学步》作为引子,师说:“在这些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孩子在蹒跚学步”“我看到爸爸妈妈一路扶着孩子学步”……随着孩子深入地观察,他们内心已有的生活经验正慢慢被激活。老师紧接着:“我们学步之时不也是这样吗?是父母拉着我们的手,是父母抚着我们的肩。学步路上,不离我们身边的依旧是我们的——”生回答:“父母!”老师:“带着儿时淡淡的记忆,我们一起学习赵丽宏的《学步》”教师通过漫画构建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情境的衔接之桥,使学生穿越时空,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课文描述的情境,有效地消除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差,从而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向往,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热情。
二、语言描绘情境,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
成功的语言描绘(如相声、评书等)不仅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听者身临其境,并随着情节的开展逐步体验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感情,进行听者与作者之间的内心交流。因此,教师在备课之时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再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起画龙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烘托、渲染情境,引领、指导学生与文本更深入地交流、沟通,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共读《学步》中“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这一作者的思考时,在师生一起阅读了“那一天”的惊喜、“那次”的担忧后,老师深情地诉说:“学步路上,还有多少的那一天,那一次!还记得吗?那一天,你开口第一次喊出“妈妈”,妈妈一脸的幸福;那一天,你告别妈妈踏入了幼儿园的大门;那一天……”
学生的心弦被老师深情的话语拨动着,记忆之门慢慢打开了,往事历历在目,他们便情不自禁地道来:“那一天,我开始了独自一人睡觉。”“那一次,我勇敢地举起手回答问题”“那一天,我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妈妈满脸的自豪。”“那一天,我第一次走夜路”……
老师:“如果把这一天天,一次次串起来,那不正是……”生:“我们成长之路。”师:“我们终于明白了……”学生觉悟地读起:“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老师追问:“我们现在还在学步吗?”生:“在学步!”师:“将来还要学步吗?”生:“要”师:“还要学什么?”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宽容待人”“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老师:“是的,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们的生命还在继续。所以我们终于领悟了……”学生满怀激情地读起:“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
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层次的引领学生深情地朗读、感悟、思考,使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密切交融,情感体验在朗读与思考中升腾,朗读和思考在情感升华中更加深远、豁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持续、和谐地展开,并碰撞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的火花。课堂上的对话也不断涌动出生命的灵性与精彩。
三、音乐渲染情境,拓展学生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本意境,拓展学生与文本情感对话,是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学步》一文中,父亲回忆儿子的成长坎坷,从而产生对人生的领悟和对儿子的期盼。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殷切期盼”时,《儿行千里》的音乐缓缓响起,师引读:“未来的人生路还很长,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父亲嘱咐说——”生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师:“即将远行的儿子,回望父亲说——”生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师:“前方也许没有路,需要儿子自己去开拓,父亲鼓励儿子说——” 生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师:“迎难而上的儿子,回望父亲说——”生坚定地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师:“当走错路,需要从头再来时,父亲期望的眼神分明在告诉儿子——”生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师:“重整行装的儿子,回望父亲说——”生豪情满怀地读:“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
师:“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即将毕业,步入人生另一个崭新的阶段,远方的父母在嘱咐我们,鼓励我们,期望我们,面对父母的期望,你想说什么?”
生:“妈妈,我知道前方的路有风有雨,但我会坚强地往前走,因为我知道风雨过后才有彩虹。”
生:“爸爸,我明白一路上是您的关注我才走得这么顺利,接下来的路有您的鼓励,我会走得更宽阔。”
生:“妈妈,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明白在您的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但相信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发现,您的女儿长大了。”
生:“爸爸,好男儿志在四方,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用行动证明我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像您那样。”
……
《儿行千里》这首歌旋律柔和、深情、舒缓,仿佛倾诉,又似叮咛,娓娓道来,道不尽父母对儿女远行的担忧、牵挂、期盼和依依不舍;诉不完父母对儿女那份深切的爱与希望。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感已经溶进了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之中。情到深处自然浓,在老师描绘的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学生反复朗读着“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我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一遍遍地朗读,一遍遍地咀嚼着文字,一遍遍地思索,一遍遍地与文本对话。朗读赋予作品生命,朗读升华了情感,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同身受,体验、感受着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最后通过语言训练,让学生与父母情感对话。在语言训练中,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意境,更走进了人生的意境。
创设情境除了上面所述之外,还有许多。当然,创设情境有效对话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生关系是否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平台为目的,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探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面对文本、教师直抒胸臆,开怀畅谈,不仅使所有的学生可以张扬自我的风采,同时还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诚如赞可夫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4.
[2]新课标学习资料(语文科解读) 2011版
[3]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4]王光华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人教网2011.07
作者:张素云/张周灵
学校: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