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新强:以个性化为导向 突破作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5/5/6 10:23:58

 

摘要:本文从写作流程的视角,提出以个性化作文为导向,自主作文教学的思路,意图改变教师主导写作过程的局面,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教师通过同题习作鉴赏分析,启发学生同中求异,写出个性,引导学生突出生活,勤观察、常思考、会分析、重积累,将写作与人生统一。这种作文辅导的理念力图借助“旁观者”的理性评议与“当局者”的感性创作相结合,使习作者在原有水平基础上,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作文质量。本文作为省级研究课题论文,作者在作文教学中跟踪实践三年,形成操作方法。

关键词:同中求异  观察思考  分析积累  人文合一

 

孙绍振教授说:“个性、自我固然是天然地存在着,但是,又是被现成话、套话遮蔽住了的,处于沉睡状态。没有一定的方法,自我是不可能觉醒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独抒性灵,写有自己特色的文字。教师要打破模式化、标准化的樊笼,启发学生多视角地思考、判断,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写出真实而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

一、同中求异,作文要有个性

孙绍振教授说:“对于作文教师来说,他的基本功,就是善于发现。从一大堆废话、套话中发现充满生气的文章,这不但需要耐心而且需要慧眼。”然而时至今日,作文课指导,依然是写前讲析题目,篇章结构,事例都作了统一设计;写后评改则侧重应试角度评价。教师的标准,教师的喜好决定了文章的优劣。这样一来,学生习作自然要揣摩如何取悦于语文老师乃至考试阅卷的标准。这种作文教学法,固然有利于从一开始就规范学生习作,但也相应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习作成人化、应试化,反而失去了文章自然率真的天性。

个性化作文,要求教师打破以往套路化与模式化作文指导,给学生人文关注,尤其强调个性与创造性发展,反对人云亦云。

事实上,个性与共性在习作教学上并不对立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布局谋篇要为贴近内容。文章千差万别,仍离不开框架结构,犹如树干,结构合理,才能枝繁叶茂,这是共性;但是不同的写作倾向,不同的设计安排,形成不同的风格,这都是个性。

例文1:《这就是生活》[九(3)班  陈方圆]

生活是什么?

有人说生活是“乐享”,有人说生活是“奋斗”,我认为生活在于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就明白生活的真谛。

每天早晨一起床,你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爸爸在洗漱,妈妈在为家人做早餐,这时你就会感到很幸福,因为你有一个幸福的家,这就是生活。

每天你一出门,看到新一天的太阳正在升起,这时你会感到希望在生长,仿佛一切都是美好。

到了学校,你会看到一同学习、成长的伙伴们,大家友好地问候:“早上好!”这就是生活。

……  ……

这就是生活,幸福无处不在,你珍惜每天的时光,你就知道了生活原是一种幸福。

例文2:《这就是生活》[九(3)班  王霞飞]

生活是酸甜苦辣的,但我还是希望过“甜”一点的生活,“甜而不腻”,每当我回忆起全家人团聚的场面,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一家人在一起的滋味特好,浓浓的幸福气氛从心里头洋溢到脸上。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更是其乐融融……三岁的妹妹看着我们包饺子,她十分好奇地走了过来,我们还高兴地招呼她一起参与,谁知道这调皮捣蛋的家伙,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面粉盆儿往外走,我们都奇怪,盆里也没多少面粉了,她这是要干啥?于是,我就跟了出去……大家听了我的描述都笑弯了腰了,妹妹百思不得其解地瞅着我们,又惹得一阵笑。

甜甜的生活,让我过得更充实和快乐。这就是我的生活我喜欢。

前文抒情,以一个个画面构成生活的全景图,后文叙述,以一个家庭故事诠释生活的理解。同样的主题,同样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各具特色的构思风格,给读的是完全不同的艺术感受,孰优孰劣,难辨仲伯。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那么文章则是灵动的乐章,有个性就有特色。

(2)、选材与剪裁要有观察目的。

文章行文的差异,往往与题材相关联,人生阅历使作者掌握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又杂乱无序地堆放在大脑里,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梳理筛选。

材料选定,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目标进行加工处理,或详或略,或者强调细节,或者突出一点,即便只讲述一件事,也不能以“原生态”形式出现,而要经过“人工斧凿”,只有经过选材与剪裁后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例文3:      7月6日     星期二     阴转雨

今天上午由于我昨天晚上12点多钟才睡觉,今天上午10点多钟,还是爸爸来姑姑家叫我,我才起床,昨晚姑姑把所有做工的人还有嫂嫂、奶奶他们都请来了,第一是为了另一个工地验收完毕,第二是因为弟弟6号就要出远门了,所以昨天我在姑姑家睡觉。

上午我们还是玩那些游戏,我都讨厌了,但是没办法。

晚上4点多钟,弟弟走了,我含着泪把他送走,他是一个多么惹人喜爱的弟弟啊!

例文4:《假如我是财神爷》[九(2)班  梁燕]

假如我是财神爷,你猜我想干什么?买玩具,买吃的,还是旅游?错了,假如我是财神爷,我要帮助世界上最需要帮助的人。

假如我是财神爷,我要帮助无助的失学儿童。你瞧,多少贫困家庭的孩童,因为没有钱,无法上学。我看到了,金元宝一扔,希望立刻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拿着这些钱,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文化,多么美,多么快乐!

假如我是财神爷,我要帮助那些四处流浪的难民。他们因为地震、洪灾、战争,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温暖的家。他们四处乞讨,漂泊流浪。我要帮助他们,要送他们很多钱,为他们重建家园……

假如,我是财神爷,那该有都好!

比较以上两文,差别显而易见。两文都罗列了材料,然而没有经过认真筛选、处理的作品,干巴、乏味,如同嚼蜡;去芜存菁后留下的片段,虽不完整,却给人印象深刻。习作者的生活经历不同,思想认识差别及关注力差异,题材处理上出现个性化区别。我们说,写作要贴近自我,但观察如果只是一般的观看,写出来充其量就是流水账。

(3)、主旨确立要有思想高度。主旨犹如大脑,文章要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处理题材,又如何表达思想,都取决于文章意旨的确立。主旨的高度,又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主旨犹如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文章向前发展。

让我们来探讨一篇文章。

例文5:今天上午,我起床后吃完早餐,就到菜市场去买菜,转了一圈,不知道买些什么菜,真是买菜比做作业还难啊!我随便买了几样菜,回家后就开始择菜,做菜,然后吃饭,下午我在家里看了一个下午的书,晚上我6点多做完作业,就去找毛媛媛散步,散步回来,在房间看了看书,到了9:00我就睡觉了。

写作者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看完文章,这个问题依然悬在读者的心头,可见,正是因为习作者思想上的混乱,造成了文章行文东拉西扯,杂乱无章。

再看另一位习作者,因为写之前思考深入,分析透彻,找到一个能让话如泉涌的主旨,因而写起来左右逢源。

例文6:《价值》[九(9)班  周洁]

……地上正躺着一张面值五角的人民币,一半还踩在一只皮鞋的底下,露出个头来,好像在痛苦地呻吟着……我弯下腰,正准备捡起那五毛钱,却惊讶地发现有许多双眼睛正注视着我和那五毛钱……最后我只好放“乖”一点,把那弯下去的腰直起,并随手做了一个整装动作来掩饰我的困惑与惊慌。但我的内心却无法平静。

……一只沉重的大皮鞋重重地踏上去,丝毫不拖泥带水,一只华丽的高跟鞋踩上去,没有一些惋惜之情,又一只旅游鞋轻快地走了过去,更没有显出几分留恋……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到五毛钱的跟前……拍拍裤脚上的灰,轻轻地弹掉皮鞋上的灰,然后,神气十足地走下了车……想到这,我什么也不顾了,重新弯下了腰,捡起来那“分文不值”的五角钱,抖抖上面的灰尘,放在了售票阿姨的手上。跳下车,迈开大步朝外婆家走去。

一路上,我还想着那五毛钱,它的结果会怎样呢?我只知道它在某些人的眼中是谈不上“价值”二字的。而我找回了一个我自己所应当拥有的价值。

显然,例文6,作者目的明确,因而写得具体,对社会价值观的感知通过具体形象的细节展示出来,没有说理,却耐人寻味。朱光潜说:“青年期想象力较丰富,所谓‘想象’是指运用具体的意象,与我们一般成年人运用抽象的概念去思想不同。”阅读这样的文章,大有“如坐春风”的体会,读者产生共鸣自在情理之中。

可见,个性化作文并非是要写“另类”“异类”文章,而是有自己的眼光、视角和行文方式。模仿不等于“山寨”,而应该融入个人创新的元素。许多人在考场作文时,为保险起见,把自己变身为“套中人”,殊不知在同题作文的审美疲劳下,一篇形式和内容突破创新的个性化习作,会让人眼前一亮。每一滴水里有一个世界,通往罗马的道路何止一条。

二、四步之法:善观察、多思考、会分析、重积累

孙绍振教授指出:“生活是和人的情感分不开的,不同年龄的心理会给同样的生活输入不同的基因。”但是,相同的年龄和近似的生活履历,仍然会在习作中形成巨大的差异。一样的写作目标却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究竟是什么缘故。

首先是习惯性思想作祟。学生受生活环境影响,一定时期后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左右其思维与行动,这种定式思维一方面易于使习作者按部就班,进入写作状态,另一方面又使作者在行文中疏于对个性化特征的东西的捕捉,从而陷入人云亦云境地。尤其是经过应试作文套路训练后,学生依法炮制,久而久之,童心与天性渐行渐远。

其次,观察力的差别。“观察是一种注意,属于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孙绍振)。时常有学生抱怨说,写日记都不知写什么,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给出的结论是:这位学生缺少的不单单是生活素材,还有发现生活真、善、美的慧眼。平淡的生活中,总有亮彩,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就能捕捉到这瞬间的永恒,即使写琐碎的日常生活,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与视角上,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与感受,而这恰恰是作文差异性所在,正因为有了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观察力,才使文章呈现千姿百态的情状。例文7:《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

……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抖也抖不出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拓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其实又何必“联想”呢?篾篓子的本身的美不就够了么?

……屋顶花园里常常有孩子们溜冰,兴致高的时候,从早到晚在我们头上咕滋咕滋挫过去,象磁器的摩擦,又象熟睡的人在那里磨牙,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仁里发酸,如同青石榴的子,剔一剔便会掉下来。隔壁一个异国绅士声势汹汹上楼去干涉,他的太太提醒他道:“人家不懂你的话,去也是白去。”他揎拳掳掌嚷道:“不要紧,我会使他们懂得的!”隔了几分钟,他偃旗息鼓嗒然停下来了,上面的孩子年纪都不小了,而且是女性,而且是美丽的。

平凡的琐屑的居家之事,张爱玲写得如同电影特写,敏锐而有生活情趣的,充满了女性细腻、新鲜的视角,趣味横生。所以,孙绍振说:“生活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潜移默化了你的精神的记忆。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悟,是心灵的智慧的闪光。”

再次,缺乏深入思考。重事实,轻理论,重叙述,轻分析,看问题的角度单一,这是学生习作常见的问题。

思考的踪迹不仅体现在叙述上,尤其在直抒胸臆时,分析说理是否言之有物、有理,是否切中问题的要害,说出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能否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入程度差别很大。

例文8:今天早上一起来,就觉得脸痒痒的,我来到镜子旁一照,天啊!这是我吗?脸上长满了豆豆,满脸通红,热辣辣的,好难受呀!

唉!真是太倒霉了,我可真是祸不单行呀!你瞧,我的手,生冻疮到现在还没有恢复。我的牙齿,两个门牙凹凸不平,太难看了。我的脚,比老妈的脚还长。现在我的脸上,满脸“麻子”…… “杯具”的人生。

莫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可我只是一个小女生,只要青春不要“痘痘 ”。

从青春痘引发的思想风暴,既曲折,又深刻,且不失去少女的可爱。如果没有深入思考,习作者不会对观察对象深入研究,从而有独到的发现与体会。

最后,缺少生活积累。上述写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归根结蒂,是习作者缺乏生活根基,这一方面是生活体验的欠缺,另一方面则是阅读体验的不足。而生活与阅读是“源”,写作是“流”,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

一切文章创作要由思想来引领,思想的空间,自由而无极限。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对个性化作文具有重要意义。

作文创作,要引导学生能想、敢想、会想、善想,尽量少用套路、模式、格式化的陈规束缚学生的思想,让解放了的思维充分去调动积累,从而拓展了文章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展示出学生的独有个性。

比较一下两篇习作,这种差异性一目了然。

例文9:下午的时候,我发现一楼的地上有苍蝇。我从房间里找到一把苍蝇拍。我拿起苍蝇拍东拍西拍,打死了许多的苍蝇。正在我要走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几只褐色的蚂蚁走到苍蝇边上爬,有一只小蚂蚁飞快地冲回洞里,一会儿就来了一大群蚂蚁,其中有几只特别大,头和尾都非常的黑。它带领了一群工蚁,这些工蚁把苍蝇抬回了它们的窝。

例文10:有一只蚊子,已经搅了我几天的好觉,我咬牙切齿,想找机会除掉它。

这几天夜里,偶然发现那该死的东西正趴在床头紧张地消化呢,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在苍蝇拍的巨大威力下,只一拍,这只小蚊子就一命呜呼了。

经过我的分析,蚊子的死因是:吸食大量的血,因吃太饱,飞不动,只能落在墙上,最终被我发现,死于苍蝇拍之下。

我想,假如这只蚊子可以放聪明一点儿,吃得合适,它便可以飞到隐蔽的地方,更长久的活下去,我们可以尽情地嘲笑这只愚蠢的蚊子,这是它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满足,所谓“知足常乐”嘛!在我们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这小小蚊子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例文9,作者行文拘谨,循规蹈矩,不越雷池,读来却很是干巴乏味。

例文10,记实中也揉入自己的感想,文章犹如灵动的乐章,显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著名作家叶永烈就曾经说过:”一旦学会了以一种特殊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就能把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东西写出新意来”。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对思路开阔的一种有益尝试。

第二,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多角度分析。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人或事物,得到的感触是不一样的。因此写作者视角的变化,会让习作者增加生活与创作体验,也会让读者在文中看到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与物。要形成多角度的观察力与分析力,就要求习作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同时善于比较借鉴,提高作品的文化与思想容量。

当然,开阔的写作视野,需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条件与机会磨练,无论做人,做事,从写作上讲,勤练笔无疑有助于提高观察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有一位七年级的小女生,父母时常吵架,让她陷入苦恼之中,每次这个时候,或者躲在厕所里哭,或者望着窗外发呆。这天,当父母再次吵架时,她在院子里看到青枣树新发的嫩芽儿,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写了一张希望全家幸福、和平、快乐的字条,折成纸鹤,挂在树上。
    这种充满童贞地举动,是习作者的家庭观念的初步形成。所以,朱光潜先生说得明白,同样是观察,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不是及时记录下来,就极易流逝,这正是许多学生常感到作文没东西写的缘故之一。

第三,引导学生养成收集、整理、归纳的习惯。

多数学生并非没有生活经历,却往往疏于归纳、整理、总结,以致到写作时,感到“胸无成竹”,落笔重如千斤,或者信笔涂鸦,失去了生活的真感受。东拉西扯,胡编乱造的作文自然没有感染力,可见平日的总结十分必要。“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依然。

例文11:……切断玻璃的实验开始了,哥哥先拿起铁丝,浇上汽油。然后,把铁丝缠在那块玻璃上。接着,他打开打火机,让火苗接近铁丝。“呼!”铁丝烧着了,缠着铁丝的玻璃处一条红色的火龙乱舞着,不久,火慢慢地熄灭了。我伸手去摸那条铁丝缠过的地方,“啊,好烫啊!”我不由叫了一声,连忙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哥哥:“实验失败了吧!玻璃并没有断呀!”哥哥神秘地笑了笑,把玻璃放进水里。只听“啪”一声,玻璃神奇地裂开了。两块玻璃的裂口比较齐,两边有点黑,这就是火烧过的痕迹。我惊讶地问:“哥哥,怎么回事呀?”哥哥笑了笑,说:“想想看。”我想了想,还是不明白。哥哥点了点我的脑门,说:“真笨,这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嘛!”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七(9)班 王凯丽]

看似平常的原理,遇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仍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写作不仅仅是灵感与技巧,还需要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作成什么文字。”这里所说的充实,归根结蒂是要需要平日的收集与整理,这样,习作时才能够左右逢源,所谓“留心处处皆文章”。此外,大量阅读,尤其读经典名著,也是一种丰富人生历练的重要途径,“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

三、关注生活,阅读人生

写作归根结蒂是表现生活,表达习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认知。写作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心中充满阳光,作品才能够“妙笔生花”,每天都在无聊中虚度光阴,生活自然平淡乏味,又怎能有好的文章奉献给读者。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行,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写作要有深度,有力度,要有内容,有思想,那么就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留意生活,体验生活的五味,丰富人生的阅历,总结成长的经验;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众多领域的知识,逐步提高文化与科学素养。

写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畏难的“拦路虎”,被动写作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生搬硬造的结局使“作文”成为“造文”的代名词。克服被动性的原则是要能够调动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的兴奋点,激发创作的热情,使创作由被动状态向自发状态转化,写出充满个性化特征的作品。著名学者王立根先生说:“作文关乎智慧,智慧关乎人生”,作文教学贵在“培育智慧,唤起灵性”。

写作不仅是教师一项教学任务,也应该成为学生宣泄感情,交流思想,对话与沟通的渠道,只有当学生找到了写作的兴趣,愿意写,乐于写,才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心理意识,从这一角度讲,写作教学体现的正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而兴趣是最好的写作老师。

总而言之,“作文”即“做人”,教会学生作文,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用做人的态度做文章,用做人的方式做文章,使文与人不分离,文人合一,最终体现个性化特征的写作教学目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参考文献:

1、《初中作文正方向》谢贵荣 潘少晖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2、《作文的智慧》王立根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3、《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飞》孙绍振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第1版

4、《记叙文写作导航》应永恒 郑仁水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1版

 

作者:郑新强

学校: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