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铭:浅析初中生作文写作问题及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5/5/6 10:29:30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是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客观地讲,它是中学学习的关键,作文是个人思想的体现,是情感价值观的表露,是关乎着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小作文是大文章的基础,中学作文亦是写作的基础。那么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了广大中学教育者探索、实践的关键了。然而,语文作文的教学却不容乐观,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可教学效果却不是很明显。鉴于此点,笔者才有了“改革时常都有,但效果怎样见长”的想法。针对中学生写作时的困扰和对策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问题教学策略重视写作
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成为了人们在社会上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交际能力展现了个人的语言魅力,然而写作能力恰恰又是直接显现表达能力的途径。所以与其说社会在要求人们会说话,不如说社会在要求提升人们的写作能力。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中学作文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教育者还存在着很多的盲区,即使改革不断,但效果却不明显。在初中阶段教师没有重视的方面就是学生喜欢忽视的方面。初中生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内容不充实,情感虚夸,结构混乱,层次不明,主线不清,情节单一等等一些问题。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讲话无条理,思维不清晰,语言空洞等现象。如何改变此种现象解决中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学生作文课堂的质量,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成为了每一个中学语文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将是教师们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只有教育者重视,才能感染学生习惯写作,热爱写作。
一、中学生作文写作中的几大问题
(一)“惧怕”的写作
当今社会更需要知识全面的人才,所以中学教育中就要求学生掌握多门科学知识,语文成了“之一”而不是曾经的“只一”的学科。古时只有很熟练地掌握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才能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而今,学生逃避背诵、逃避看书、逃避写作,也就呈现了今天只能从单一的课本中寻找写作原型的现象。缺乏文学知识的积累怎能写出好文章?甚至很多的学生惧怕写作,回避写作。缺乏对生活的真正认识与感悟,也缺乏文学素材,当面临每周一次的写作时就开始惧怕,开始恐慌,开始挣扎地完成任务。现在的中学生只是单一地追求文章的题目,格式,意义,可是实际写作却存在着主题不清、段落不明、文不达意、字迹潦草、拼数凑字、乱用标点的现象。也就是“不知作文怎么写”,所以出现了惧怕写作。
(二)“定式”的写作
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的最后都会有写作的指导篇目。也都是结合本单元的文章内容、写作特色和情感价值观等等介绍写作技巧。有不同题材的要求。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就会按要求布置学生写作。学生会按要求写不同的体裁的文章。但大都是蹩脚的文章。学生会思维定势,记叙文就要体现六要素,说明文就要有理有据等等,学生会“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地写作文。我国中学作文教学一直秉行着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学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散文等。这样的教育模式或多或少的限制了学生的发挥,侧重写作技巧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的智力或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单纯地提高技巧只能将学生圈至在文体的框框中,没办法很好地发挥写作特长。模式化的写作格式要求,必要地体现文体要素也会禁锢住学生的思维。从而学生也就开始了模式化的写作。
(三)“天马行空”的写作
没有真实的生活来源,任意编造生活情节,这是缺乏生活阅历和缺乏生活体验的一种现象。学生不能静心地停下脚步观察周遭的人与事,盲目地寻找要写作的话题,此时就出现了空洞的故事情节,虚化的人物,任由从书本上或者小说中找到的原型人物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这样的文章当然缺乏真情实感,当然缺少内心的感动,从而也就降低了可读性,也许他们会编制很美妙的语言又或者会熟练地运用写作技巧,但还是脱离不了无病呻吟的影子。所以空乏的想象是不可行的,也是写作的大忌之一。这只是少数学生所为,大多数学生还存在“文章怎么写”的问题。就连他的想象都是空洞的。
二、中学生作文问题的解决对策
上述文中说到的中学生写作存在的几大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了。作文能力关乎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关系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中学时代是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好年龄,他们对新知事物极其的感兴趣,对于未知事物抱着探索到底的心理,所以语文写作教学在改革时首要的是先了解此时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把握改革方向,收获成果。
(一)提高写作兴趣
中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如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不会主动地去完成。语文写作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只会草草完成,麻木已久之后就会让写作成为一种负担。好的作品是内心的感发,如果写作成为一种任务就不可能看到优秀的文章了。所以教师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写人物,首先让学生去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某些人,再参照学过的写人物的文章,发觉人物身上独有的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等。可以给学生举例身边的人物,尤其是班级同学,可以在布置作业之前利用课上时间举例说说。这样对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有好处的。所以,先让学生学习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写作。
(二)抒真情,写真事
作品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就称不上是好作品,作文也如此。学生往往追寻创新或者为了靠近文章主题,会混乱编造事实,导致自己都不喜欢读自己的作品。这种情况下只能先鼓励学生先学会写真事、说真话。生活是真的,事件是真的,那么情感必然会是真实的。如再后期修饰和锤炼会出现好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首先改变的就是教师的观念,要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一切都已“真”出发。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而非一再地要求学生为了美观的作品一味地在文章中编造故事,堆砌文言辞藻。
(三)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生活也是承载好文章大的舞台。要学会从真实的生活中去找素材,面对同样题材的作文,有的同学思如泉涌,即刻就可以搜集材料,完成写作。然而有的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毫无思路,这就是缺乏生活经验或者是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结果。有了基本的素材之后就需要学生能够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为这些本就鲜活的如草木般的素材添水施肥。如此而来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将单一的素材丰富化。引导学生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用怎样的语言表现出来。而非单调地强调规则。
总之,中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要靠教师的细心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当地做好调整。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来上作文课,多开发少规则,多引导少呆板。通过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加强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写作、去畅想。写作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那么作文将会成为他们最好的表达。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开发他们的兴趣领地,更好地引导。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翟启明主编.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 ]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200-400
[2]于漪著. 中学作文教学导论[M ]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翟启明著. 语文教师心理学[M ] .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48 - 161
[4]刘淼著. 作文心理学[M ]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章熊. 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四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74- 112
[6]叶丽新, 陈英敏. 写作能力研究三问. 当代学科教育,2005, ( 1) : 55- 57
作者:郭乃铭
学校:厦门集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