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晨:品文、摹文、撰文——依托经典,片段训练
发布时间:2015/5/6 10:48:49
摘要:以课内外经典文本为范,进行品文、摹文,撰文的阶进式片段作文训练,让片段作文训练有本可依,改进学生行文生硬、空洞等不足。
关键字:经典文本 片段作文 品文 摹文 撰文
基于学生行文表达如“挤牙膏”般干瘪生硬,即所谓“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写作症结,易操作且针对性强的“片段作文”教学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
笔者在进行几次“盲目”的片段作文训练后发现:如果片段作文仅仅是“布置题目、写作、讲评”,那么与一般单纯满足于写作次数的作文训练无异,且收效甚微。若能稍做改变,以课内外经典文本为范,进行品文、摹文,撰文的阶进式片段作文训练,让片段作文训练有本可依,就可以为“骨架“注入有价值的“血肉”。
一、品文
批改高中生作文时,我们会发现,不少作文纯粹是拼凑字数,段落行文大都停留于简单的“叙述”,比如“他是一个严厉的人”,“我心里十分悔恨”等等,这应该说是大部分学生写作的通病。
在作文教学时,要站在立足写法的“品读”高度,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经典文本,揣摩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绪,打动人心。
(一)品文字
经典文本中,作者用字可谓字斟句酌。如在塑造人物方面,常以字眼写“活”人物。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里曾这样描写葛朗台看到金色梳妆匣时的第一反应:“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纵”、“扑”二字,非常生动地呈现了一位浑然忘记了自己六十七岁高龄,也忘记了父亲身份的主人公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吝啬鬼葛朗台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
如果学生仅限于粗略地读文本,可能就忽略了这些简练却精彩的用字。读是写的基础,从文字读起,让学生读懂用字之深意。在品读环节,首先可加强这方面的品读训练,让学生形成如何用字的思考习惯。
(二)品文句
文本之所以经典,常在于作者能用具体的描述承载想法。在教学中,可通过文句的展示,探析作者如何用细腻的笔触书写我们常常文不达意的感受,引发学生共鸣。如:
“当有一天,生命的潮水退尽,当死亡的冷锋自指端寒起,他的手仍是我最愿握住的,人世间最后的余温。”(张晓风《我们》)
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张晓风以平实的语言,将“爱”置于极境,表达她所对“爱”的认识,让读者看到,抛开花哨或煽情词藻的海誓山盟,竟然可以如此令人动容。
(三)品篇章
在品文字、品文句的基础上品篇章,从全篇感知作者如何用语言表达主题。
笔者曾与学生共同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受其如何通过语言描写,以“地坛”承载情感,谋篇布局。
开篇,作者回忆过去书写地坛生活的百无聊赖,用具体的、带入身世感的行为、心理活动描写传达抽象情绪,流露强烈的自贬情绪,表述中满是对生活的无力与绝望。作者接着描写与母亲关于地坛的对话,以及母亲的动作,在一系列的细节刻画中,呈现母亲对孩子“前往地坛”既认同又忧心的复杂情绪。随着母亲过世,作者再游“地坛”的感触描写中不但蕴含“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也对“生命”开启了新的认识。
通过品读经典文本的文字、文句、篇章,学生逐渐意识到:精彩的文本能让人身临其境,它不但让读者“看到一个人”,甚至“读懂他(她)的故事”。“品文”是“片段作文”训练的起点,品而入味,氤氲着文学的气息,感受着语言的魅力,为学生模仿行文,进行片段作文写作提供了方向。
二、摹文
摹者,以形入神,力求形神俱备。在品味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摹文,能实现学生用字的有效锻炼。
曾出版《唐诗素描》、《宋词素描》的湖南作家曾冬,深得文字三味,以现代语言将古典诗歌画面、意境,呈现得富有韵味。如其《游子吟》“素描”选段: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的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曾冬对“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描绘,让读者重读原诗时有了更具象的画面感。《唐诗素描》为片段作文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方式:即利用经典诗歌对用字的讲究,让学生推敲用字,品文入境,摹形、摹境、摹神。
(一)摹形
摹形,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首先摹其在用字方面的选择,达到与经典在文本意义上的一致。
笔者与学生共同品读戴望舒的《雨巷》后,布置了一道小练笔:选择文本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意象,注意诗歌对其如何用字,再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详细描绘。
一位学生在描写“丁香”时写道:
“它,香味弥漫了整个巷子,伴随着濛濛雨丝,在我和姑娘的心里,泛起点点涟漪。”
这段文字初看应该说比较契合整首诗歌的氛围,但我和学生们再读文本时发现,诗人使用“飘”、“消散”等词语描写出“丁香”的特性:香气淡雅、若隐若现,精确的用字也符合“姑娘”的美好气质,同时还能体现“理想”曾经接近却又幻灭。而学生用的“弥漫”表达的是较为浓烈的气味,不适用于“丁香”,也不适用于人物情绪及理想象征。另外,片段中“在我和姑娘心里”这个“在”字,只是一个状态的表述,无法传达“丁香空结雨中愁”的那份沉重。于是,通过讨论,学生改为:
“它,淡淡的幽香在巷中隐现,似乎能捕捉到一瞬,却又立刻消散,淡淡的香气中可嗅着淡淡的忧伤……伴随着濛濛雨丝,落入我和姑娘的心里,泛起点点涟漪。”
通过摹形,学生进一步领略到诗人戴望舒用词之巧妙,并且体悟到“准确表达”与“含糊表述”的区别。渐渐地,学生能对如何让文字成为美的组合,表达细腻情感,形成一定认识。
(二)摹境
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还需摹境。笔者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首先,身份代入,感受文本塑造的意境,再用自身的语言再次表述类似意境。
学生通过“唐诗素描”的作业,初步锻炼了摹境能力,如:
小楼昨夜刮起了春风,这风,是寒风,深深刺痛着心灵深处。此刻,江水似乎读懂了他的忧愁,流得那般缠绵…… (《虞美人》)
雷电交加,雨水倾泻而下,不给人一点准备的时间,一片一片的花瓣被无情打落,不巧闪电击中大树,熊熊烈火随即燃烧起来……微风拂过,浓烈的烟焦味夹杂着花的淡淡残香……(《点绛唇》)
传达经典文本的意境,需注意作者在营造意境时的用字,综合后进行描摹,为传达人物神韵提供背景。
(三)摹神
品读经典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笔下的一草一物一人都承载着情感,因为他们擅于抓住人或物的特性,描其神韵。而学生往往比较随意,只记载“大致的样子”,漏其神韵,导致描写流于空洞的叙述,缺少生命力。
针对这些弊病,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以诗歌经典为据,在摹形、摹境的基础上,摹其神。
例如,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布置人物描写作业,以下是学生的摹写的片断: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辛辣与苦涩从喉咙里漫延开来,眼睛朦胧了。忽然,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飘过,他浑身一震,从身上摸出几颗碎银丢在未尽的酒杯旁,踉跄地追了出去。
他挤开人群,双眼不停在搜索四处。不记得多少次将人撞向一旁,不知道匆匆说了几次抱歉,他的脚尖旋转旋转,却怎么跟上如风的她……
就在他快绝望而返时,他呆住了。不远处的小摊边,她正弯腰,拾起一根玉簪,往头上戴,她的嘴唇翘起,微微张开,像是低声在问:“漂亮么?”那一刻,周身耀眼的灯光黯然失色。
小作者用字的匠心独具能让读者仿佛看着这个人物,见证其悲欢。
以经典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在品字的基础上,摹形、摹境、进而摹神,自可登堂入室。
三、撰文
在品文、摹文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尊重原文,结合合理想象,进行画面的再延伸、再创造,这种做法不但促进学生解读经典,还大大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一)尊重原文
在原有情节的框架下,不改变原有的环境、人物性格,甚至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性。
(二)合理想象
在原有情节脉络下,展开适当想象。符合文章脉络发展的同时,注入新的内涵。
在鲁迅的经典文章《祝福》中,对于祥林嫂的最终结局,只是通过第三者的口中一语代过,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是怎样走到生命的尽头呢?以《祥林嫂之死》为题的片断作文训练,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热情。比如,有个学生写得非常精彩,他联系前文,写祥林嫂在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躲进山神庙避寒,一进庙里,感觉到所有的神像都在对她说话,都在交错地接连不断地指责她,最终,在极度的恐惧之中死去。这段文字落笔于环境的描写,再在其中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这描写十分契合主人公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农村迷信的时代背景,让读者仿佛看着这个令人惊恐画面,看着主人公悲哀地死去。这样的续写符合祥林嫂的人物命运,文本创作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延伸创造
给人物打造新的活动空间,让人物性格特征得到原滋原味的再现。
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片段作文的形式对作者笔下的人物再创造,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出来”,既实现对文本的再解读,也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在作文练习课上,我曾提到了同学们初中学过的《范进中举》的一个片段:范进打算参加乡试,但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我布置学生们针对“走去同丈人商议”,写“商议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的片段。
有位学生的文字饶有趣味:
两只苍蝇在范进头上盘旋,一只快速飞至耳边:“找死吗?那岳父不一刀砍了你?”一只悠悠地停在脑门“去吧,你还有别的路吗?”范进好不耐烦,挥了挥手,两只苍蝇的嗡嗡声更大了。“这……是最后一次吧!”灌了铅的腿还是自觉挪往了肉摊方向,“啪啪啪!”还有几米处时,便听见岳父手起刀落的斩肉声,看见肉块排骨在摊子上方起起落落。范进腿一软,差点坐到了地上。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走至岳父身边,小心翼翼地抬头。“想要什么?”映入眼帘的居然是岳父那堆满横肉的大笑脸,正受宠若惊张口结舌之际,后面传来“给我五个猪蹄!”的傲慢声,原来身后站着张乡绅的管家……
学生撰写的这个片段,对人物的个性进行了合乎情节逻辑的再刻画,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
如是,以经典为依托,“片段作文”这种有效训练方式,有了新的内涵。课堂上浸润着经典的芬芳,学生因品激趣,先摹后撰,以别样的形式向经典致敬,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①菇清平.作文教学: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J】.语文教学通讯,2013.9/A:开卷
②许友超.作文教学该往何处去?【J】.语文教学通讯,2013.9/A:54—57
作者:叶晨
学校:龙岩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