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红:小学习作要“说真话,抒真情”
发布时间:2015/5/6 11:11:15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蔡明先生在谈作文中提出了“返璞归真,守正出奇 ”。 强调写作必须先“守正”,再求“创新”。以“说真话,抒真情”为首要,然后再“出奇”,求优美,求意蕴,求新颖,求创新。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首先应提供直观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引发写作动机,让学生一吐为快;然后采用生活语言,让学生返璞归真;再次激发创造潜能,让学生尽情驰骋;最后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作文;真情实感 ;直观素材;有话可说;写作动机;一吐为快;创造潜能;个性化表达。
作文贵在真情实感,它是小学生习作充满活力的源泉。情感真实,表达才会情真意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蔡明先生在谈作文中也提出了“返璞归真,守正出奇 ”。“真”即真情实感,是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真知灼见;“正”——规范也,规律也,为文求其诚也;“奇”在于变化、变通,独出心裁,独辟蹊径。但必须以“正”为基础,以“写真话,抒真情”为首要,然后再“出奇”,求优美,求意蕴,求新颖,求创新。简而言之,写作必须先“守正”,然后求“创新”。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怎样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提供直观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要学生尽可能多地走进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风雪雨露、鸟兽虫鱼,感受自然的美,还应让学生多外出参观科技、人物事迹展览、法规宣传,开展磨难教育,参加夏令营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渠道,养成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的良好习惯。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画作文》时,先让学生写自己理想中的公园,他把为学生提供作文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让学生合作画一画自己的设计方案,许多学生先后上台,在黑板上画了湖水、喷泉、游乐场、小河、花坛、小桥、动物园、假山、树木等等。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公园,学生画完以后老师说:“可以照黑板上的描述,但这是最底线,有设计能力的,描述自己心中的公园。学生各写各的,每个人的公园都不一样。”这一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学生对所画的内容,既感兴趣又熟悉,让他们画画不是目的,是为了开阔思路,为他们提供作文素材。学生看着合作完成的画,融入自己的想象,写出了内容充实的作文。
二、引发写作动机,说学生一吐为快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没有动机等于没有作文积极性的源泉。作文,是一种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积于心中不说不快,不写不休的产物。“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因此,激发情感是学生写作的巨大的推动力。要写好作文,是需要感情激荡的,“情动而辞发”,没有激情则写不出或写不好作文。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生活中“某一种现象、,某一次游玩,甚至是某一种自然现象,比如一片云、一朵花、一组声音、一缕阳光、一片瓦片、乃至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作的需要,有了激情才能情不自禁、一吐为快。
一位教师在执教《推销捶捶乐》作文课上,为了能让学生产生推销的动机,她以请同学们为李叔叔推销捶捶乐保健品为理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捶捶乐的说明书都是诗歌,为使同学把捶捶乐的说明书改变成形式多样、琅琅上口的广告词,这位老师又说:“开动脑筋,就能帮助李叔叔做件好事,让他的说明书锦上添花。”为激发学生写出作文,老师又以把推销过程写下来,帮助李叔叔培训服务员为由引导学生写作文。这位老师不断地使学生产生交际和写作的动机,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因此个个乐此不疲,跃跃欲试,畅所欲言。
三、采用生活语言,让学生返璞归真
作文就是用语言记录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的反映生活,生活是怎么样的就怎么写,不要走样,不要变味。一位学生在《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写到:伸出手,扶住竹杆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飘落下来,洒进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仔细品味,发现这句话中“象声词”用得非常贴切,如:用“哗啦”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准确地描摹声音,让人读后如临其境,亲切又自然,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四、激发创造潜能,让学生尽情驰骋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应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执教者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气候、水份等条件。通过写想象作文,给想象力插上翅膀,在想象王国里尽情驰骋,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想象不是凭空编造的,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先“守正”然后“出奇”。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音响作文》时,他先让学生说一说听过的声音,学生说了很多种声音,接着他依此说出啪、嘀嗒嘀嗒、嘀嘀、轰隆隆,还让学生随便想一种声音,让学生分别用上这些声音各写一个句子。然后老师说:“有的声音使人舒畅,像鸟鸣;有的声音使人喜悦,像歌声;有的声音让人惊恐,有的声音让人厌恶,还有的声音让你感到夜静更深。楼梯里咚咚咚、咚咚咚,不断地传来这种声音……选择其中的一种,编一个故事,什么故事都行:神话故事、童话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抓坏人的故事。”学生编出了精彩的故事后,老师又说:“写一个故事,或者想一个事情,我们听到它,叫感之于外,引起内心活动叫受之于心。于是我们就有了写的愿望,就有了写的激情。”于是他让学生编现实生活中故事、童话或者幻想的故事。学生在五分钟之内,写出了《交通事故》、《大自然爷爷过生日》、《同一首歌》等想象力丰富的作文开头。
这位老师没有用过多的讲解来束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音响,引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放飞思维、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大胆地写作,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
孩子的作文语言,应该是打上孩子“个性化”烙印的、符合孩子的个性并带有童真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指导得过多、过细,作文指导要精要、适当。有的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作文开头、结尾怎么写,中间写几段,使用什么词语都为学生规定好,学生写作文时不用动脑筋,学生的作文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作文没有新意,缺乏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探索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和不同孩子的个性,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语言特点,有创意地自由地表达,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我班里有个叫刘子浩的孩子,因为星期天的作业太多,除了学校布置的之外,还有家长的安排。他在作文中写道:“我觉得我的妈妈像一把无形的大锁,锁住了我的星期天,我真想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一个叫周文慧的女生在观察了下雨的过程后,在作文中写道:“因为我们不注意卫生,天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看着孩子。这些鲜活的语言,我渐渐地找到了该提倡学生怎么想怎么写,如何引导孩子"写真",把孩子看成一个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情达意,那么,孩子们的作文距离“说真话,抒真情”也就不远了。
正如全国特级教师张光缨说的一样:“看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经历什么写什么。”我们的学生们一旦拥有了真情实感的来源,一旦有一种“吐之而后快”欲望,那么写出“守正出奇”的文章就不是梦想。 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有妙笔生花的精彩。
作者:周丽红
学校:福建省浦城县民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