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霞:浅谈低年级写作教学的几点尝试
发布时间:2015/5/11 15:31:11
摘要: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很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儿童习作能力应“从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是否成功,基础是否扎实,文字驾驭是否熟练,对学生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写作水品 低年级 有效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相比古人的“下笔如有神”,现在的中小学生,提起作文无不“谈文色变”,心有惶惶,每逢写作,挠首抓腮,绞尽脑汁,生搬硬造,依然文不达意。写作难,起步更难,如何切实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作文呢?在长期的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逐渐总结出:只要巧妙引导,训练有法,低年级学生也能写出好作文。
一、体味生活,拉近距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作文。”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将现实生活融入到写作中,写作也将变得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懵懂阶段,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不知道如何观察。此时,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脑袋记忆、思考、联想。
例如在二年级开学之初,我让学生自带镜子,在课堂上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自己的外表。观察在一片嬉笑声中开始了,在一番观察之后,学生对自己的外表有了较深的印象,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在大家面面相觑时,我让一位长相甜美的女生上台,然后我带着全班同学按刚才的顺序仔细打量该女生一番,同时提了几个问题:“你们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时,先关注的是这位同学的什么部位?眼睛怎么样?鼻子呢?嘴巴?牙齿?身体?”慢慢地,有学生开始发言:“她有一张圆圆的脸,眼睛大大的……”此时,我马上接口道:“那她这双大大的眼睛像什么?”学生又开始笑了:“她的眼睛像闪亮的钻石”、“她的眼睛像黑葡萄”……我再次提示:“你能换种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吗?”同时引导回顾第7课《我选我》的课后训练句式。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说:“她有一双闪亮的钻石一般的大眼睛。”但我并不满足于眼前,继续接口:“孩子们,如果你们观察到的是一双小眼睛,那又该怎么形容它?你平时发现什么东西是圆圆小小的?”马上一位同学说:“老师,我的眼睛仿佛两颗小黑豆。”学生们闻言,乐开了花。就在这样喜乐的气氛中,学生对自己的五官逐一观察,逐一评议。
由于写作对象如此熟悉,课堂是如此贴近生活,以致在课后的写话中,出现了这样的精彩片段:我有着一张略胖的瓜子脸,细柔的短发上留着一小撮的刘海。两道宽厚的细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双眼皮,长睫毛。我那略扁的鼻梁下是两口像隧道洞口似的鼻孔,天冷时还时不时地喷出两条龙,因为冬天时,我经常感冒。
二、广泛阅读,积累内化
语文的学习更强调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并最终达到以读辅写的目的。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孩子们阅读课外书,尤其在寒暑期,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我还要求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优美的词、句、段摘抄下来,并回答:“我读了《 》,学会了(明白了、积累了) 。” 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赏析能力,并在品读中学会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此外,我还利用班会课,共同欣赏品味名篇,同时鼓励学生在课间互相交流自己读书所得。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在这看似简单的交流中,学生体会到思想的碰撞,阅读的乐趣,更间接积累了许多别人收集的好词句,做到举一反三。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经过一个阶段的语言积累后,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写话时,他们精美的语言让我叹为观止。例如,我班上的连媛榕同学这样描述春天:“沙沙沙,伴着一阵蒙蒙细雨,春姑娘披着轻纱悄悄地降临人间。歇了一整个冬天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叶子,一阵微风吹来,柳树爷爷就在风中打起太极拳,燕子姐姐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起歌来……”言语间虽有一定程度的模仿,但对刚升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属不易,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渐渐凸显。
立足原有基础,我加大难度,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积累经典古诗词,并鼓励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于是春色图的写法出现了另一种版本:“‘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伴着贺知章的诗句,我们发现了春的身影。那遥看青翠近却无的小草,正奋力冲出土壤……”有了经典的依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又上一个层次。
三、心手相应,言之有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情感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如果说生活是文章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文章的灵魂。倘若不曾心怜红颜薄命的杨贵妃,白居易怎能写出荡气回肠的《长恨歌》;若没有对酒当歌的豪情,李白又怎能有《将进酒》这种旷世之作;假如没有对祖国的深切爱恋,杜甫怎么会有“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惊喜?
当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部分原因在于要顺着老师或大众所希望的方向写,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怎么可能写出好作文?只有放下心中包袱,用我们的感官去尽情感受世界,在美好中陶醉,在感动中震撼,在失落中坚强,让我们的心弦为之触动,心情为之澎湃。当胸中情感积累到非抒发不可的程度,我们才能写出感动他人的文章。
四、求异思维,推陈出新
回想当年,如果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肯定写与同学间的纠纷;若是《我最尊敬的人》,一定写她如何无私伟大,连引用的例子都如出一辙。这样的作文
千篇一律,让人看了索然无味,激发不了别人的共鸣。好的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角度新颖,另辟蹊径,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每次写作,我都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个场景中的闪光点来写,可抓人物动作,可突出神态,也可重在语言。不求如何感人至深,只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能真实再现当时情景即可。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只要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持之以恒,教师再辅以精心的设计,有效的引导,作文教学将不会成为语文学习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陈新霞
学校:福州市高新区南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