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源:作文创新要善于把握分寸
发布时间:2015/5/11 16:14:50
“文贵出新。”古人早有定论。近几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都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对有创新、有个性的作文进行鼓励加分,特别是当评卷老师面对数以万计的一份份作文试卷,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考生的创新作文让他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得高分自然不在话下。
创新作文如此让评卷老师青睐,于是乎,多少考生对创新作文的追求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多少考生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想写出创新作文一鸣惊人。
然而,凡事有一个“度”,要善于把握分寸,考生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夺人眼球的效果,实际往往适得其反。这里我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立意方面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面孔熟悉的作文是与高分无缘的。很多考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审题立意时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对待某一事物,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发人所未发、写人所未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片面为了求新而求新,什么都要“思维求异”, 什么都要“琵琶反弹”,你这样说,我就偏那样说,牵强附会,违背客观事物的根本规律,甚至与社会公德相悖,没有把握好分寸,这样的立意无论多么新奇也不能采用。
例如半命题作文《感谢 》,一考生竟以“感谢地震”为题作文。文章内容写了汶川地震的降临给了人们以毁灭性的打击,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的手,中华民族达到空前团结,场面感人。考生在文章指出:如果没有地震,民族就没有这样高度的凝聚力。文章最后抒发了对地震的感谢。该考生混淆了是非,审美观点存在偏颇。
无独有偶,在一篇命题作文《因为有你》,一考生竟把“你”的对象定为手足口病,在作文中大为手足口病唱赞歌:因手足口病的蔓延,我改变了不讲卫生的习惯,我渴望手足口病。这样的立意虽新却受指责,无论怎么说,手足口病给人们带来了财产、精神甚至生命的损失,远远大于不讲卫生等方面的坏习惯。
这些年来,很多考场作文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考场作文更是鼓励考生大胆袒露心迹,张扬个性,但这也是有个“度”,要善于把握分寸。例如《我的校园生活》这个作文题目,一考生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潇洒的校园生活:染着红头发,穿着奇装异服,哼着流行歌曲,嚼着口香糖,旁若无人,把老师的教诲不当回事,潇潇洒洒,丝毫没有考试的压力……还有的考生在《我的青春我做主》一文中大谈早恋的好处,指责老师和家长对其学习生活的干涉,对其早恋的不理解和扼杀。我们一方面要高举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旗帜,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健康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每个学生都应当拥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人格。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错,在看腻了四平八稳的立意之后,那些新颖独特的立意的确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不管怎样标新立异,文章立意的基础应该是正确认识事物,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事物,服从真善美的标准,符合审美情趣,符合道德标准。在文章立意时,不片面,不走极端,把握好分寸。
二、体式方面
近几年考场作文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考试作文基本上都是文体不限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体写作特长以及作文题材选择文体。“文体不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许多考生绕开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他们追求各种别具一格的非常规的文体。于是创新形式纷呈出现,如:小剧本式、病历卡式、庭审拷问式、访谈式、日记式、寓言、小小说、成果报告……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但是,很多作文题材只能用某一种文体,换成别的文体就不适合。文体创新是要应材而异的,不能生搬硬套,若一味求新求异,就会舍本逐末,东施效颦,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如要体现一件具有矛盾冲突激烈的事,可以撇开记叙文体,采用小剧本的形式,没有矛盾冲突激烈的就不能采用此形式;时间跨度大,人物场景不集中,可采用小标题形式。反之,如时间跨度小,人物场景集中,则不适宜用小标题写;当你觉得直接发表议论揭示某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写法没有特色,可采用病历卡式和庭审拷问式,写歌颂类的题材就不适合……有些考生一味为了创新不管写什么内容,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有新鲜之感,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总之,文体创新就象穿衣服,不能乱用乱套,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丽也不中看,应该量体裁衣。
三、语言方面
很多考生不单在立意上、体式上标新立异,在语言方面也不例外。他们写作时竭力把语言搞奇搞怪,甚至追求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写出的文章语言不伦不类,令人不忍卒读。这些表现在:
杂糅网络语言。当今已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网络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些网络用语迅速为广大学生所熟知、流传和广为运用。如“鸭梨”、“虾米”、“东东”、“美眉”、“木有”、“挺”等等。曾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上写有这样的一句:爱上你不是我的错拿着一盒不知虾米东东送给一位美眉。我左看右看百思不解,只好询问这个学生,原来“爱上你不是我的错”是网名,“虾米”是“什么”,“东东”是“东西”,“美眉”指“美女”,我当时觉得自己太落后,跟不上时代了。其实,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使用场合,频频使用显得写作态度不够严肃,遣词用语过于随便,而且也会造成文章理解上的障碍。
杂糅英语。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一点英语,可以分外惹眼,新颖别致。但有些考生没有掌握一定的尺度,不管表达是否需要,是否切合文章的内容。频频运用洋文,有时一篇文章英语的运用几乎占一半,这就显得卖弄做作,导致文章让人费解、看不懂,让人感到非常别扭,效果往往不理想。
杂糅文言文。文言文因其本身的局限性退出历史舞台,它的语言有精练、含蓄、隽永的一面,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一点文言,能使语言增添文采。但有些考生为了彰显自己有语言能力,将大量文言植入文章,“之乎”满天飞,“者也”遍地是。语言过度仿古,功底毕竟不足,势必造成半文不白,甚至不通。
杂糅方言口语。方言和口语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其使用和理解不具有普遍性,在作文中如果适当使用借以刻画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是可以的,如《水浒传》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很多用到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和刻意则会显得粗俗随意。也有部分考生特别喜欢滥用套用港澳台口语,左一个“酷”右一个“帅呆”,张口“阿sir”,闭口“哇噻”,违背了正常的语言习惯,令人生厌。
文章对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标准规范,符合正常的语言习惯,讲究流畅自然,然后才是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个性风格,刻意追求语言异化,就会走入死胡同,最终使作文与高分失之交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希望莘莘学子能够深刻理解创新作文的内涵,把握好分寸,写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并夺得高分。
作者:徐水源
学校:诏安县东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