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莉:浅谈议论文写作的“积蓄”

发布时间:2015/5/11 16:28:43

 

摘要:议论文的写作最大困境不在于学生写作没有法度,而在于缺乏深度和广度。造成这种现状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把议论文写作单纯地看作是应试的必须,割裂了议论文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导致了他们与生活的核心不曾接近过,因而缺乏观察,更缺乏切实的思考。由此,我们就应引导他们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积累、思考、探究。此外,除了对生活素材的积蓄以外,对语言表达方式等技巧的积蓄也是必要的,这些技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范议论文的学习、模仿中,慢慢积累而成。只有我们将这两种积蓄做好了,才能让学生的议论文鲜活、深刻。

关键词:  议论文素材   积蓄  引导  模仿   表达

 

什么是议论文?大概我们都这样表述过:所谓议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不得不说,这个定义的表述堪称严密而完美。基于对概念的理解,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训练的方式:如何让议论文的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等等,甚至为了让学生的文章显得更加有“文化底蕴”,我们又苦心孤诣地增加了一个新的教学点:如何让学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更有文采,以掩饰文章逻辑性的不足。

不能不说,这些训练使一部分的学生作文达到了成其为议论文的基本要求。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思维僵化、思考方式单一;议论文缺乏分析或者分析低幼化;那些本用以增加文采的句子,则实属为文造情,浮华不实,在大多数的时候出现的事“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效果等等。

其实,我们的训练模块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我们常常抱怨学生文章弄虚作假,言之无物,言之无味,这当然与整个社会风气特别是各种文化媒体的传感有关,更与所谓的“新概念写作、自由写作”等鼓吹倡导有关。但不可否认,这也与我们部分老师的纵容以及糊涂有关。

我看过一些刊物刊登出来的近年来的一些优秀议论文,其中有一篇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的,据说是优卷的议论文。该议论文的题目为“风”,里面有这样的语句“那夜的风,已经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写苏轼“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之后郁结与痛苦消亡,于是苏轼“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去了,写梵高在向日葵地里看见了风,之后就成功了……于是,我被这“风”刮得七零八落之后,依然不知道“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和这“风”究竟有怎样神秘的联系。这种以华丽浮夸的语言来掩饰浅薄内蕴,贫乏思想的做法实在与“画皮”有“异曲同工”之处——扒去了外在的那张光鲜亮丽的皮,内里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然而就这样的文章,居然还有很多老师大加赞赏,而且还不是个案!在我看来,对这种华而不实、矫情失真的作文,不断给予掌声,这就必然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写作是纯然拼凑文字的事,也是可以玩玩,根本不用下苦功夫。

经过思考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导致这种情况,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缺了一个开展训练的前提,即学生的积蓄。而在学生积蓄缺失前提下进行强化训练,无异于揠苗助长,从而让写作“非正常化”正如叶老指出的:“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①因此,我们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应当始于引导他们学会积蓄,这样的议论文,才会有本源,才会鲜活。引导学生积蓄,首先应该从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进而思考生活,这可以称之为生活阅历、经验的积蓄。正如叶老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②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蓄,首先要消除学生议论文在他们心目中的距离感。他们之所以害怕写议论文,一方面是因为议论文的条框太多,另一方面则实在是由于“腹内空空”,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例子来证明观点。

消除距离感,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议论文并不是冠冕堂皇地说教,它源自于生活中的表达与交流。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议论文其实就是:“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 ③而我们的日常表达交流,很大一部分是由“提出判断——阐明判断——思考验证判断——得出结论——完成交流”构成,所谓“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 ” 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样的表达与交流,已经具备了议论文的雏形,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而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学生于周围环境的淡漠,导致了他们与生活的核心不曾接近过,因而缺乏观察,更缺乏切实的思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引导,给他们刺激点,为他们作思考示范,让他们将生活和思考联系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关注热点,从当下热点中寻求论题,积累素材。

我们都知道,刺激点的选择必须要慎重,应当包含以下要素:当下的热点、符合这个年龄阶层的爱好、在他们知识经验的可控范围内。有调查表明,越年轻越容易被事物吸引。如果我们善于应用新事物,会是成功引导的一个契机。譬如,学生普遍都玩微博,尽管微博里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但不能否认其中亦有精华。此时,如何以微博为契机,善于抓住微博里面的有价值的信息来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提出疑问或者阐发自己观点、阐明理由以证明自己立场将便是一个训练与积累的突破口。为此我曾做过一次尝试:选取了微博红人林书豪作为讨论点。

当时,美籍华人林书豪因在篮球场上的出色表现在全球迅速蹿红,再加上他华人的身份、哈佛的学历,引起了学生们的唏嘘——华人!高学历的篮球手!然而,大部分学生除了一边嘘唏一边转发诸如“太牛了”、“神人”啊之类的感慨,似乎再没有更多的想法了。此时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学生的兴奋点上将学生的思维点激发、并引导他们思考林书豪成功引起全球各种连锁反应的深层原因。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林书豪迅速蹿红,究竟是什么原因?2.为什么大家特别关注他的华人身份以及哈佛的学位?3.你能从林书豪的成功得到什么启示?

令我讶异的是,这次学生的反响非常积极,他们通过思考、探讨得出的结论譬如:

“我们特别关注林书豪是因为他的坚持与努力让我们感动,因为此前一直是坐冷板凳的,还差一点被解雇了,可是即便这样他也没放弃,所以我们也要记住,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

“谁说打篮球不需要脑子?高智商更能科学打球”。

“为什么会特别关注林书豪的华人身份?那是因为我们爱国,觉得林书豪给我们华人争光了”。

“我并不觉得大肆宣扬林书豪的华人身份是件好事,其实林书豪根本就是在美国长大的,是美国教育体制下的产物,我们这种爱国算不算是‘自尊背后的自卑’”?

……

而这些结论,有很多是你根本想不到的,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这么深刻!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为了说服彼此,还去找了大量关于林书豪的资料,听了很多评论。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并非天生害怕议论文,只是我们操之过急而没有给他们正确的路,让他们去喜欢。

在此基础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当下的社会热点让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去关注新闻时评、启发他们不孤立地看待社会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指出,“‘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精魂,这三者明白切实,有可征验,才是能够使人相信的议论。把这三者都表示于人,次第井然,才是能够使人相信的议论。”⑤并引导学生注意:提出的观点必须是有价值的,人家愿意听我们判断的;要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的立场,并有耐心地听下去;要让对方即便是有自己的观点,也不得不承认我的观点的合理。

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感觉议论文并不是一件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事,写议论文,只是有观点想要表达,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因而他们在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上也就不肯马虎,总愿尽可能地尽力。

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实践,同时再加上学生群体的不稳定性,这个过程必然是反复而艰难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它必然是我们议论文达到“言有物”的最重要途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出好文章的条件很多,但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 ⑥。当学生将这种积蓄作为一种习惯并能常思常辩的时候,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其实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拓宽视野,在阅读中揣摩、领悟、积累

叶圣陶先生在谈论阅读与写作关系的时候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并指出“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是有密切关系的”。可见,作文水平的高下,与在阅读中积累的多少、积累的质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们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我曾在本校高中三个年段随机抽取350名学生做过一次“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在“学期阅读量”上,一学期读5本以下的占52%,其次是5-10本,为30%,有6%的居然一本都没读;在“课外阅读目的”的选项中,选择“兴趣爱好的”仅占11%,选择“促进学习”的占20%,而“缓解学习压力”以及“消遣解闷”则占到了69%;在“如何进行阅读”选项中,选择“随便看看,了解大意”的占48%,选择“只挑有趣的看”占27%,“摘抄佳句”占19%,“能写阅读笔记”的仅为6%。

就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低于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学生“视界”的狭窄、积淀的浅薄、表达能力的低下;课外阅读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阅读不得法,在阅读过程中以浏览为主,最多停留在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法则,却忽略了对文字的揣摩、体会,阅读没有做批注的习惯,更不要说写心得,这样的阅读现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欣赏能力和想象力退化,思维感性化和肤浅化。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作文的酝酿,总要一定的过程,是平时观察体验和阅读积累的一种反应生成。平日积累得越多,内储越充盈,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越容易文思辐辏,下笔如神,即陈日亮老师所说的“只有‘静默’于平日,方能‘挥就’于当场”。这里的“静默”,是指学生能潜心文本,以心契心地感知文本。要让学生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写旁批,写感想写体会—:自己哪里受到启发,为何收到感动,怎样被说服,尽量通对文本的诵读与揣摩去唤起映现、联想、想象等心理体验以及必要的认知与推理。在阅读过程中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最后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心”(叶圣陶)。

(三)研读教材,从典范文章中学会论证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⑦我们的许多学生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可是到要写作的时候却是心中纵有千万言,却不知如何下笔才有神,为什么?因为丰满的生活素材,只有用条理性、逻辑性的文字表述出来,才能更有说服力。而新课标也要求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以及相关文本的学习,以此为借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在分析中能够具体的、有条理的分析论点,学会探因析果,学会同中求异。这些技巧,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范议论文的学习、模仿中,慢慢积累而成。

纵观新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视的,其写作知识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必修3和必修4,部分知识要点延续到必修5。教材提到的议论文写作的知识要点有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议论中的记叙、论证、横向展开议论、纵向展开议论、反驳、辩证分析,此必修5中的“学习写得深刻、写得有文采”也可以纳入议论文的写作范畴。同时,在“表达交流”目标的另一个内容“口语交际”中也增加了“讨论、辩论”等内容,更可以看作是对议论文写作知识系统的一个补充。可见,教材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较之以往教材更有了明显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我们可以在系统意识的指导下,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逐一明确,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此,我从“如何论证”这个角度来谈谈议论文写作方法积蓄。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两篇精彩的议论性文字分别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拿来主义》。

他们严密的论证,将给学生提供极大的借鉴。这里,这里我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来证明:

例如:“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文字。在学习前,可以让学生划出关联词,然后思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句子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发现这三层意思不是平行的。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是分号以后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意思的推理的总的出发点,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这个推论本身又是一个推理。第二层意思既是第一层意思的推论,又是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进而得出一个结论:促成文章逻辑结构的严密,可以通过正确使用关联词来达到。

总之,我以为在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片面地追求技法,终究为技法所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有丰满的素材;而当我们将积蓄生活素材作为一项习惯持续下去,并有意识地去积蓄语言表达技法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可能。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②《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304页。

③《文章写做法》夏丏尊 刘薰宇   中华书局2011年1月

④《怎样写作》叶圣陶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第39页

⑤《怎样写作》叶圣陶 中华书局 2011年3月,23页

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⑦《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

作者:许莉

学校:厦门六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