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阅读卷(第三部分)题目及答案详解

发布时间:2015/5/28 10:08:21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二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三部分)

感悟与评价能力

阅读以下两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了,关于北大学生阅读量的讨论也将随即远离公众的视野。

我并没有参与“北大学生到底爱不爱读书”的讨论,我确定学校里从来都不乏爱读书的同学,也确定即便我们真如社会所期待,把人均借阅量提高到很大的数量,学校里也依然有视此为负担的人。然而问题是,把借书量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阅读状况,是否过于单一了些?把阅读这种美好的个人体验,指标化、群体竞争化,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究竟能有多大的好处?

虽说数量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涉猎的广度,以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人与书为伴的时间,但我始终觉得,通过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                  ,哪怕仅仅是心灵的愉悦。不只是大学生,对于已经脱离学生身份的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不应该背上阅读数量的枷锁。

并非有意为学生阅读数量未达到社会期待开脱,相反,个人为自己定下阅读数量的目标,逐渐形成阅读意识,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如果这个目标是别人强加的硬性指标,或者为了        而大家一起刷阅读数量,恐怕对于个人并无意义,因为你其实可以借一摞书然后堆着不看。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既然这种增进知识的方式被广泛认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每学期、每学年甚至是整个在校生涯的时间内,自己给自己定下自由课外阅读的目标并由学校来监督完成,也未尝不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之外,即便自己仅仅挑选了一两本,相信也能带给学生更多观察世界的角度。

不妨先问问学生,你一年中看了哪些“学习任务”“必读”之外的书?你上大学以来看过的印象深的、喜欢的书有哪些?如果答不上来或并无太多话可说的现象非常普遍,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在阅读习惯普遍不容乐观的今天,比拼数量固然简单直接,可如果“数量”在阅读中被赋予了太多的关注,难免会使大学生阅读产生浮躁之感,选书的自由、在一本书上花多少时间的自由也随之被禁锢。更何况“读书多”的人很可能根本数不清也不在乎已读书的数量,“读书少”的人对调查结果也不会在意。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时间都特别珍贵,能用来享受阅读的时间需要格外珍惜。爱读书,不是因为这种品质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而是因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这条寻找的路,有人向往天涯海角,有人只想安居一方,无论是多而广,还是少而精,他们都是自由的、无悔的,都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怕的只是没有安居者的怡然自得与坚韧,亦不具备远行者的勤奋开拓与品位,连坚持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又去盲目追求借书数量,这不是奔向远方,是流放。

(选自中国青年报,作者孙曦萌)

37.给这篇新闻评论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答案参考:读书,不必纠缠于阅读数量的多少

解析:新闻标题要简洁,能点明中心,不要用反问、设问,要用陈述句,要指出读书与阅读数量的关系。

38.阅读完文章,通过联系上下文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通过阅读收获的多与少”,取决于什么?

答案参考:

①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考了多少

②取决于你是否真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拥有知识的提高、精神的丰富

39.你认为社会为学生制定阅读的硬性目标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几点理由。

答案参考:①学校的学风、荣誉;②个人的荣誉,得到学分

40.文章最后一句话说道:“这不是奔向远方,是流放。”作者是怎样阐述“奔向远方”和“流放”这二者的区别 的?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你认为二者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案参考:文章以阅读到底该不该追求阅读量展开论述,作者阐述了阅读状况要怎衡量、阅读收获取决于什么、单纯看阅读量存在什么样的弊病等问题,点出了读书,不应该纠缠于阅读数量这一中心论点。作者认为读书是帮助我们寻找优秀品质的途径,读书在精而不在多,只要在阅读中有所收获,得到了精神上的丰富,这就是“奔向远方”;如果一味追求阅读数量,把阅读当作是一个人优秀的标签,没有勤奋的品质,甚至连长期阅读的定力都没有,那就是“流放”。

41.请选择一本你看过的印象深的或喜欢的书(课外读的),选择一个角度,阐述你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解析:能将喜欢的原因——即所选书籍的思想特征、艺术风格、历史地位等方面的原因阐述清楚、符合实际即可。                                                           

(二)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42.有人问苏东坡,你的文章写得如此捧,费了不少心思吧。东坡笑道:“我写文章,就像水行山谷中,行于其 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而已,那里费什么心思。”请联系本文的中心论点,说说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参考:这句话说的是苏东坡写文章就像水在山谷中流动一样,要顺其自然,该写下去的地方不能停下来不写;该停下来的地方一定不要勉强写下去。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苏东坡做事讲究顺其自然,不矫揉造作,即道家所讲的“无为”。这就引出了下文作者对道家思想的阐述与批判,从而点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43.本文作者对道家持有怎样的态度?请根据本文内容,并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评价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 

答案参考:作者对道家的思想持着辩证批判的作用,文中既分析了道家思想的合理性,也批判了它的局限性:作者认同:①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②社会制度使人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生活。 (2)作者反对:道家为追求完全的快乐生活而不要社会制度。自己的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家著作,如《老子》《庄子》等去论述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44.阅读文中第二自然段划线部分的句子,请联系生活实际或历史事实,举例证明这种观点。 

答案参考:例如: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对学医感兴趣,后放弃行医的丰厚收入转而投身于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