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纪焱:守住正统,才谈创新

发布时间:2015/6/3 15:07:23

 

摘要:当下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但教学效果却也是有好有坏。我认为,应该在恪守住传统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再求方法的创新,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积累,才能根据具体的作文要求随机应变。

关键词:守正    创新    分梯度要求    一文多改    专题训练     

 

当下的作文,无论是对于中考还是高考,都占了半壁江山的位置。学生想方设法想在作文上拿高分,而教师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作文的教学上。作文教学指导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处境。对于作文,家长重视,学校重视,每个学期八大八小的作文要求,学生写的辛苦,老师也改得辛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一篇作文后,老师绞尽脑汁撰写评语,学生兴奋的看完后便往作文中一塞,那么这些评语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学生仅仅看一眼这评语,作文水平就能够得到提高了吗?

究竟怎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在守正的基础上求创新,才会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一味的追求创新,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达到预期,而且容易使学生走偏,一些学生为了推陈出新,一味标新立异,容易忽略文章的立意和内容;而一味的按照传统模式教学,学生的思路易被限制,且课堂效率也不一定好。所以,守住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就是我所说的守正基础上的创新。

一、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作文离不开阅读,我认为,没有积累一定的阅读量,要想把作文写出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的现状是,喜欢阅读的孩子因为学业的压力阅读的时间没有保障,而喜欢阅读的学生本身也不多,他们被太多的媒体、游戏所吸引,而分配给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积累的词汇、素材,观察生活的敏感度都不够。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讲的就是只有摄取了一定的内容才能随时为我所用。叶圣陶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随心所欲”,必然跟阅读有关。

所以,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途径。而且,要让学生意识到,热爱阅读,不仅对学习时期有益,这还将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终身阅读,终身学习 会让一个人不断的与时代接轨,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学生的语言才能生动起来,他们的表情达意才会准确,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和高度。

二、养成善于观察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作文素材匮乏,记叙文写来写去无非就是家里、学校的那点事,父母之间,同学之间,好像圈子永远也跳不出这些范畴。到了高中,考场上干脆不写记叙文,积累几个素材,写一篇议论文,也都是“司马迁”“居里夫人”“爱迪生”这些老得不能再老了的“古今中外”。阅读面窄小是一方面的原因,对生活、对社会缺乏观察和思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作文的教学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观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大课堂,也是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来源地。古人也曾经说过,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更加说明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拓宽自己的生活面,对于一些时事热点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多思考,在不断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练中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思考之后还要把这种想法诉诸于笔端,学会及时的记录和整理,形成生活引领写作的良性过程。日久天长,语言的表达,文章的见地,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加强写作技巧,明确文体特征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记叙文该怎么写,议论文有什么特点,要让学生了然于胸,并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给予专题指导,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写作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作文题材和文体的要求应对和变通,按照自己的写作习惯来写,运用自己“库存”的词汇语言和写作素材,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出真情实感。

以上几点,正是我所认为的作文教学的“守正”,即坚持有效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积累词句和素材,明确了文体要求和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保证。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恪守了这些正统,才能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一)、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梯度。

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先统一指导,学生再学以致用的写作。可是,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都这样统一指导的话,学生的潜力能够充分的发挥吗?我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的指导也要有针对性,要有梯度。

作文的创新在考场上是有风险的,要么上天,要么入地。能否成功,跟学生本身的作文水平,老师的喜好都是有关的。所以,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平时的积累较低的学生的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通过教授一些可以把基本分保住的方法和模式,来保证他们的作文不至于偏离主题的要求。对于那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大胆的鼓励他们多尝试创新,从文章的立意角度上、形式上进行一些训练。这样,老师的指导有梯度,学生的作文才能最大程度的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

(二)、“肢解”作文,专题训练。

作文课常用的形式就是老师先上课指导,接着学生完整的写一篇文章,再是教师评语。但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把作文分成若干个部分来训练,其实更有针对性,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例如开头,一节课就专讲开头怎么写才能出彩,老师先教授方法,学生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讲讲练练,效果更好。又如议论文,分成片段来上,先花几个单位时间专讲一个事例怎么论证,再专讲怎么过渡,怎么立论等等,把作文肢解开来讲解,学生吸收得会更充分。

(三)、一文多改

老师写完评语,一篇作文就算结束了,这是最常见的。我主张一文多改,不仅老师改,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改。先学生之间互评,学会给别人改作文,自然就知道了评分标准,哪类作文得高分,什么问题会导致扣分,明确了这些,学生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比较有方向感。学生评完了老师再评价,避免一些“冤假错案”。

而作文发到学生手里,看完评语之后,学生更需要针对文章所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张志公先生说过,与其让学生两周写一篇作文,到不如少些几篇,多改几遍。只有写深、写透了,才能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落差,也才能印象深刻,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益乾《新形势下作文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2013.03《文学教育》

2、李晖《提高作文教学时效性的关键还在于守正》2013.07《文学教育》

 

作者:陈纪焱

学校:龙岩市第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