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梅:谈农村小学生习作起步指导策略
发布时间:2015/6/9 15:02:50
摘要: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语言、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习作整体水平不高。本人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习作起步教学的体会:适时抄写引领习作规范化、聚焦细节引导习作具体化、观察积累引发习作丰富化,来帮助学生习作稳步启航。
关键词:农村 习作起步 适时抄写 聚焦细节 观察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众所周知,小学中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和初步成形阶段,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作文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农村的孩子在作文起步阶段,较城区的孩子存在更大的难度。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阅读量,找不到好的素材,往往咬烂了笔头,还是难以下笔,或是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不具体,大多还是流水账式的作文,段落、语言表达顺序、习作格式混乱。针对以上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运用了以下三个教学策略:适度抄写引领习作规范化、聚焦细节引导习作具体化、观察积累引发习作丰富化,来帮助学生习作稳步启航。
一、适时抄写,引领习作走向规范
抄写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传统、最基础、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既能强化语文知识的识记,又能在“抄写”的过程中习得言语运用的本领。
在农村教学期间,发现三年级的学生习作起步晚,整体水平差。“抄写”门槛不高,只要开始认字,能进行笔画的书写了,几乎人人都会。入门的容易无形中消解了小学生习作训练过程中的畏难、害怕情绪,我们可以以“抄写”为起点进行小学生习作的起步训练。
1、抄写突破标点运用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学写段落,批阅他们的习作,一逗到底,甚至全文无标点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进行抄写训练时,读记的是文字的内容,标点成了读记的盲点,所以学生出错最普遍的是标点符号,往往是一个语段只有两种符号,句中用逗号,句末用句号。我常常抓住使用典型的标点符号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抄写。如《小摄影师》一课中对话描写非常多,三种对话形式灵活运用。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在学生按要求完成抄写后,先表扬学生抄写的速度和语言表达正确,然后采用“发现比较”法,让学生自行与原句比照,发现哪个标点用错了,再一起讨论“为什么书上要用这个标点”,明确语段中标点的正确意义,最后复抄一遍。如此训练,收效甚大,渐渐地,笔者发现学生能熟练而规范地使用标点表情达意了,“抄写”有效地突破了习作中标点正确运用的难点。
2、抄写感受篇章方法
农村三年级孩子初次习作大多全文为一段,且没有正确的格式,更别提写作方法。因此我选择简短的文章,让学生抄写,学习文章的段落格式。还选择一些开头结尾有特色的部分让学生抄写,让学生感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点明题意等写法。又选择精彩段落来抄写,引导学生在抄写中领悟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实践证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没有习作基础的孩子,非常有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抄写后,全文为一段的现象没有了,每段开头空两格,标点占一格的段落格式基本掌握,甚至能掌握总分结构及引用一些开头结尾的方法,习作更为规范了。
二、聚焦细节,引导习作走向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内容”指出: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显然,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是必须落实的作文教学目标。但很多时候,教师只对学生简单地提出“写具体”这一要求,却不作任何引领,学生始终没有获得切实可行的写具体的策略。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对“写具体”没有任何概念,在叙事时都是寥寥数语就结束了。因此,我们的起步作文教学,必须抓住重点内容,聚焦细节,在指导环节上做足文章。
如一节习作指导课《我熟悉的一个人》。我先引导学生们思考后在小组里自由练说、同桌讨论,再指名叙述。如一位学生在叙述“我的同学黄俊超”时是这样的:“我们班的黄俊超很爱哭。有一次上课,他东西给老师没收了,他就哭了。”只有简单两句话,就说完了,毫无具体可言。于是,我针对把一件事写具体,做了以下几步的精细指导:(1)黄俊超上课在做什么?(2)什么东西给老师没收了?老师没收时的动作、表情、语言,他心甘情愿被没收吗?他当时的动作、表情。(3)他的文具被收走后反应?老师又是怎样的?(4)班上同学的反应?
在指导过程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他和全体师生的协助中完成,降低了难度。在遇到精彩的回答时,我会把好词佳句及时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学习。
经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们的补充完善,在之后的当堂写作中,这位学生写出事例就具体生动多了。(附一位学生的习作:有一次语文课,叶老师在绘声绘色地讲着课文。叶老师发现黄俊超在做小动作,快步走上前,伸手就要没收他的文具。黄俊超连忙把文具往抽屉里藏,可是太晚了,叶老师的手已经抓住他的文具,想把它拽走。黄俊超连忙死死地抓住文具往后拽,可是叶老师的力气很大,用力一拉,就把黄俊超的文具给收走了。黄俊超当然不甘心,趴在桌子上,不理会叶老师。接着,叶老师让我们朗读课文,读着读着,我们隐隐约约听到了一阵轻微的哭泣声。一开始声音还很微弱,没多久,轻轻的呜咽声变成了号啕大哭。全班哄堂大笑,不得不停止读书。)
在起步阶段多次采用这们的聚焦细节,细化指导后,学生搞清楚了应该学会组织材料时“放电影”,抓住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抓住人物事物的细节来写,写出的文章自然就具体可感了。
三、观察积累,指引习作走向丰富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大量而广泛地积累语言,学生的习作才能更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学会观察,丰富素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写作源于观察。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适当的观察顺序,对一个观察对象,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或“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表——里”的顺序。逐渐学会全面、精准地观察事物,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重点观察。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如我在指导观察洋葱时,就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1)闭起眼睛,摸摸手上的洋葱,记下洋葱触手时的感觉。(2)继续闭着眼睛,闻闻洋葱的味道,想想该怎样形容这种味道。(3)用手轻弹洋葱,细细地听洋葱发出的声音和轻弹时的感觉。(4)睁开眼睛,观察手上的洋葱,写下有关它的形状、颜色和大小。(5)用手撕开洋葱,看看里面有什么,里面的形状、颜色和之前有什么变化。(6)吃一小片洋葱,记下那种感觉和味道。
学生在观察中,与洋葱亲密接触,写出来的习作就更生动细腻。
2、积累内化,丰富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难以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孩子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①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内化运用。②在班队课、体育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他们语言应用的能力。③将日记引入习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一事一物都写入日记,使习作素材源源不断,丰富多彩。
习作是学生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起步阶段要靠教师的辛勤努力和细致指导。以上策略,只是我在教学中几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一个好的开头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实践探索,运用多种策略,才能帮助学生克服习作中的种种困难,助推学生习作稳步启航,为学生形成语言能力,发展人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作文教学的百花园一定会花繁叶茂,奇葩满园。
作者:叶红梅
学校: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