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英:读写互动 笔下生花
发布时间:2015/6/24 14:12:40
摘要: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读写有效地结合,融情入法,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作文形式多样,但要注意独立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仿写 扩展 补充 续写 改变角度 连词成文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具有综合性的实践练习。认识事物是习作之本,叶圣陶先生指出:“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 “要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1]田本娜认为“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篇好的文章主要体现在规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正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2]无论认识水平还是表达水平都依赖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3]“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4]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融“写”于阅读教学中,提倡“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独立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可以提高表达水平,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内容则以“阅读”所得为主,形式上“读书笔记”,实际上却是写作练笔,这种“读而写之,写而促之”的方式,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的。教师运用这种手段,指导帮助学生切实学好课本,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写有意义的“读书笔记”,从而让“阅读作文”多姿多彩!现就以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仿写要段,强化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语文是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5] 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模仿来完成,而作为高级言语形式,文章的写作同样需要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发展过程。通过此过程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写作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知识的快速掌握。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仿写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在低年段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给学生写作示范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仿写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把“写”挤进课堂,进一步体现了课堂的灵活性。比如,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中有这样的自然段:“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这是总分构段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从形式上,从内容上,从表达方法上细细品味,然后设计这样的片段练笔:以《颐和园》中描写十七孔桥的语句“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总述句,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狮子的不同姿态。为了让孩子们想象有所依据,我特意下载了许多图片,并指导仔细观察狮子的数量、动作、神态,展开丰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具体写生动。这次练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看孩子们的习作:
语段(1)
“这些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伏在大狮子的背上,好像在给大狮子捶背;有的抓住大狮子的后脑勺,好像在给大狮子梳头;有的趴在大狮子的耳朵边,仿佛在跟大狮子说悄悄话;有的正躲在大狮子的怀里,似乎正在睡大觉呢……这些狮子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趣极了!”
语段(2)
“这些狮子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伸长脖子,侧耳倾听;有的母子相抱,亲密无间;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有的你追我赶,好像在赛跑;有的交头接耳,犹如在窃窃私语;有的屏息凝视,仿佛被美景吸引住了……真是惟妙惟肖!”
仿写,贵在理解要“仿”之处,做到形似而神不同。每一次仿写侧重一个“点”,比如仿观察顺序,仿表达方法等,让学生在模仿中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使学生既尝到积累的甜头,又尝到习作的乐趣。
(二)扩展“词句”,以写促读
课文中有些词句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笔。在《鸟的天堂》中,榕树的静态描写有这样的句子:“榕树正在茂盛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根据这句话,设计“茂盛的榕树”,要求抓住榕树的枝、干、叶如何茂盛,榕树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体会?这道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这种片段训练,促使学生精读深思,驰骋想象,掌握静态景物的写法。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描写车夫的词“饱经风霜”,我让学生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道题,我特意布置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三轮车夫以及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农民,或者摆摊的商贩,再研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车夫的艰辛。这样,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当然,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应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三)想象补充,广开言路
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教师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6] 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让学生“读出自己”,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应活用教材,超越文本,适当地拓展延伸,提倡开放、多元、个性化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并有感而发写真话、诉真情。
(1)拓展思维 填补空白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往往有意识地留出一段空白,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叫布白艺术,绘画、音乐创作如此,写作亦如此,正所谓“无字句处有华章”。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研读思考,补充想象,有利于启动学生各种心理因素,提高感悟能力。如《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到人间后,人们有什么表现?这些空白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资源,是一篇训练语言、发展思维的好课例。抓住这个空白,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喜悦、激动、自豪、感激,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再现当时的场景。这个练笔,融合了场面描写,人物刻画,可谓一箭双雕。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他富有同情心、勇敢机智、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精神也深深地印在孩子们心间。达到读中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
(2)发挥想象,提升表达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智力更重要。”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再见了,亲人》一课就有许多地方可以活跃学生思维的。根据文中写小金花母女俩救志愿军侦察员老王的事,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练笔:抓住“混、引、救”这三个扩写点,想象一下小金花母女俩“智救老王”的经过。因为小金花是学生的同龄人,而且“智救老王”具有冒险精神,很是激发了学生写作欲望。这个练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生动活泼,各具特色——“混进”敌占区的办法多种多样,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及智慧; “妈妈为了引开敌人,故意跟敌人争吵”,吵得有声有色,勇敢而机智,让人看了为之惊叹。这篇文章采用对话形式写,也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文中都以志愿军的口吻来写,而当时朝鲜人民也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因为他们与志愿军生死与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想想朝鲜人民会说什么?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展开合理想象,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拓展课文的内容空间,深化课文主题,拓宽理解层面,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想见学生作文的丰富多彩。因为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四)续写结尾,点明题旨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义深刻,浓缩了中心,升华了主题。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续写结尾。比如《穷人》这篇课文,在分析完渔夫的神态动作,体会到他的内心想法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头,续写结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渔夫举起马灯,借着昏黄的灯光,他看到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同自己的孩子一起睡在床上,呼吸均匀而安详。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皱纹也因此舒展开了,他缓缓地转过头,深情地望着妻子,桑娜也正望着他,他们就这样久久地凝视着……”这几句话虽短,却展现了渔夫与桑娜高尚的品德,把文章中心升华了。渔夫夫妇俩没有豪言壮语,一切都那么沉静,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正因为读得透彻,所以才写得精彩。
(五)改变角度,重新成文
改变课文叙述的角度,改变课文体裁等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写”的兴趣,也能考查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重组课文内容,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我曾就《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让学生改写成“诗”。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予以表达,孩子们兴致很高,俨然一位位小诗人,写出的诗也让人陶醉。如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在蔚蓝的南中国海上/有一串串晶莹的珍珠/那就是南沙群岛/岛屿、礁盘星罗棋布/生物、矿产应有尽有/还有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等待我们去探索、开发/南沙群岛/你不愧是祖国巨大的宝库!/蓝天如同宝石/大海如同翡翠/鸟、鱼、龟、贝五彩缤纷/还有那汹涌澎湃的浪花/南沙群岛/你不愧是充满魅力的迷人世界!”
(六)连词成文,训练思维
课文“积累运用”部分选编的成语都跟本单元教材有很密切的关系,但往往又超出了教材,显得有点难,如果死记硬背,必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且收效甚微。我的做法是以教材为载体,用这些成语作为零件构筑一篇小作文。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期第四单元的“积累运用”部分的成语是与越王沟践有关的,学生根据《卧薪尝胆》的故事,用这些成语串成了一则小短文:“越王沟践兵败会稽后,万般无奈,以曲求伸,到吴国给吴王当奴仆。他心存救亡图存的志愿,委屈求全,忍辱负重,三年里受尽了屈辱。回国后,他不忘耻辱,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伺机报仇雪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羽翼丰满,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这个故事催人奋进,千古流传。”
“多读胸中有诗,勤写笔下生花”。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我们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做到“读而写之,写而促之”,这样“读写互动”,巧妙地为学生架起了从“阅读”到“写作”的桥梁,化解了习作的难点。学生们一定能够笔下生花,让习作泛发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吴立岗,《引进、融汇、创新—吴立岗小学语文教育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年8月
4、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作者:林月英
学校:福州市高新区南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