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浅谈作文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5/6/24 14:38:09
摘要: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第一步。写作时注意反映时代和生活气息,善于从众多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颖、别致的表现角度,别出心裁富有新意,这也是写出佳作的关键。我们应把各种题材引入作文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去体会运用语言的技巧。
关键词: 命题中求“趣” 立意中求“新” 形式中求“变” 评改中求“放”
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几十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思维模式”和“表达范式”。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我们作文教学思想、作文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作了调整,大大将低了习作的难度,破除了许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压力,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地再现笔端,激发了写作兴趣。在轰轰烈烈地改革浪潮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肩负着改革作文教学为学生撑起一片创新的广阔天空的重要使命。
一、命题中求“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第一步。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命题时打破常规,渗透创新思想,注重命题的新鲜、活泼和生动性。
1、先活动后命题
让学生先动手、动脑体验生活,有了写作内容,有了切身感受以后,再让学生参与命题,进行写作。例如,我曾上的一堂作文课——吹泡泡。上课时,讲台上摆着一只盛满肥皂水的大脸盆,我叫同学们都来动手吹泡泡,看谁吹得大,看谁吹得多,学生动手动脑,情绪活跃,形成了创造性作文教学的良好环境。接着我引导学生:“泡泡像什么?”学生回答:“像气球”、“像飞船”、“像月亮”、“像水晶球”……我接着问:“要是把泡泡当作人,可出哪些作文题?” 学生在启发下拟出了以下题目:《泡泡飘游记》、《泡泡旅行记》、《顽皮的小泡泡》、《泡泡王国》、《小泡泡历险记》……然后,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可爱的小泡泡的作文。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借题发挥,每个学生笔下的“小泡泡”都具有个性,活动在各自的天地里,创新性思维流露于字里行间,写得很开心,写得很有趣,再也不把作文当成一件沉重的事情了。
2、先想象后命题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半命题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余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而半命题中的假想性命题,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小学生特别喜欢幻想,假设未来的情景,先让他们自由地驰骋在想象的天地中,充分地利用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然后完成命题。这样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独特性,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例如《如果我当上了……》、《假如我是……》、《……年后的我》、《我想……》等等题目的作文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观的形成大有帮助。适当进行假想性命题作文,是拓宽儿童思路的有效形式,是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3、先写作后命题
先引导学生口述作文,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角度去命题。例如,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上的《记一件事》的作文课时,他先让学生用“闷热”、“冷饮”、“青蛙”、“一元钱”连起来说一段话,接下来要学生把这段话写成作文,并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口述作文。于是学生一边表演,一边口述事情的经过,老师作适当的点评。最后,老师说:“这篇文章写完了,给它定个什么题呢?”学生思维很活跃,纷纷答道:《一只青蛙》、《救救青蛙》、《放青蛙》、《保护青蛙》……”老师又引导:“如果不用青蛙作题目,用一元钱作题目呢?”生答:“《巧用一元钱》、《不普通的一元钱》、《一元钱的故事》、《一元钱救了一个小生命》……”师又问:“如果老师出的题目是《一件……》呢?”生:《一件小事》、《一件普通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师再问:“如果用时间命题呢?”生:《一件发生在闷热午间的事》、《一件发生在炎热夏天的事》……”师:“如果用地点命题呢?”生:“《一件发生在农贸市场的事》、《一件发生在市场小摊边的事》……这种命题的方式非常新颖,具有独创性,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命题能力十分有利。
二、立意中求“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件,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善于逆向思维,巧妙构思,就能写出构思新、见解新、技巧新的文章。作文时应指导学生选材要在紧扣中心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新鲜、独特的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吸引人、感动人。小学语文课文中就有许多立意新颖的文章可供学生参考,如:《挑山工》、《桃花心木》、《小青石》、《荔枝》、《童年的发现》等。
写作时注意反映时代和生活气息,善于从众多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颖、别致的表现角度,别出心裁富有新意,这也是写出佳作的关键。如:学生在《写给……的一封信》中,有的写给雨神反映近一段时间南方干旱少雨,生活用水匮乏,农业用水紧缺的现状;有的写给小鸟、小动物们提醒它们躲避人类的捕杀,痛斥人类为一己私立破坏自然、残害生灵的丑恶行径;有的写给老师,与老师一起探讨“减负”问题等等。文章感受独特、彰显个性,令人耳目一心。
三、形式中求“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反映生活的内容理应是多元的、多彩的,不要让学生只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课程标准》强调“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提倡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
因此,我们应把各种题材引入作文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去体会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教学完文言文《学弈》后,让学生把文章扩写,详细描写徒弟学下棋的经过、结果,及从中领悟的道理;教学完《匆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课文改编成一首诗。再如:缩写《小英雄雨来》、续写《少年闰土》、模仿《将相和》以加小标题的形式写事、写景、写人等;编童话《趣话龟兔赛跑》、《新愚公移山记》、《都市西游记》;想象《……年后的(我、学校、老师、家乡、地球……)》、《假如我是(医生、老师……一片云、一只小鸟……)》。形式上的多样,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使他们自由地驰骋在想象的天地中,充分地运用有关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体会创造的快乐。
四、评改中求“放”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精神。
我们把作文评改的权利放手给学生,适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四、五人为一小组,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轮流把自己的作文读出来让大家评论,帮助自己修改,小组里的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思考,在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共同切磋。最后,大家一起作一些简单的总结,把评改中涌现出来的精彩之笔以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在大家的合作中,同学们既改好了自己的作文,又提高了鉴赏能力,学到了不少别人的宝贵经验,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逐步摸到写作的门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作文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宗旨,让学生在作文创新中迸发出五彩斑斓的思想火花,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感受生活的窗户,眼前缤纷的世界,绚丽的色彩,就会通过他们的笔端生动有趣而有独具灵性地描绘出来。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2、 刘仁增《“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
作者:杨晶
学校:福州市高新区南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