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蓉: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5/6/24 14:46:17
摘要: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普通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选择阅读材料,教给阅读方法对培养语文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兴趣 材料 方法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起举足轻重地位
《课标》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又可以培养他们运用语文工具去获取信息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忆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①(选自《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与指导》)对小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大实施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适合儿童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样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局限在小课堂语文学习是封闭的,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必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新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如何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丰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呢?
二、应重视课外阅读指导
1、首先应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而据人调查表明: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仅占5—10%左右,经常阅读课外书的约占10—20%。由此可见,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小学生还是少数。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利用课内阅读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例如:我在教《草船借箭》时,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介绍桃源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故事,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不同性格的人物会使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无限的兴趣,不少学生捧起了这本书,课外读,课余谈,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这样,随着教材内容的转换,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安徒生、鲁迅、老舍等名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2)利用各种竞赛激发兴趣
从引入竞争机制着手,如我校配合阅读活动开展了“阅读优秀生”、“阅读进步生”评选活动,并用张贴光荣榜,发放报喜单等形式给予表扬鼓励。我班通过开展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古诗诵读、新闻播报等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有关材料阅读,以备在竞赛中一显身手。同时,教师在比赛活动中搞好评价激励工作,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如评出“故事大王”、“蜜蜂奖”、“信息通”、“成语大王”等,适当的物质鼓励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稳定、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适当地带领学生进行影视阅读、网上阅读也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阅读主要以画面为主,形象直观。网上阅读是一种现代阅读形式,知识容量大,阅读轻便快捷。当然,这只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以书本文字阅读为主。
2、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吸纳新知识。
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他还说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提高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
(1)结合教材选课外读物。结合教材选择课外读物,既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保证了所选读物的质量和教育效果。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太阳》后,学生对太阳、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审时度势,推荐学生读科普、环保知识方面的书,并组织他们制作手抄报、剪贴报。使学生在阅读、动手的过程中对地球、太阳有更深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阅读兴趣。又如教学《开国大典》、《狱中联欢》、《向命运挑战》、《一夜的工作》等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后,就推荐学生阅读描写旧中国屈辱史的《上下五千年》,描写革命故事的《红岩》,伟大人物的传记,学者的言行录等等。这类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的人生,理解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认识到伟人也不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尤物,他们的成功也是努力的结果,只是比别人付出的努力更多,流出的汗水更多,更具有顽强的意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课外读物。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著名的“航天五号”升天一事,一时期成了学生谈论的焦点,学生中崇拜杨利伟的很多,对中国的航天事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又趁机推荐学生去读关于航天飞船的科普书籍,读那时期报纸上有关杨利伟成功背后所做的努力和拼搏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学幻想小说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奥秘的故事;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一来文字精美,学生爱读,二来所描写或反映的是世间常景常物,人之常情常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应指导学生多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在内容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但为学生所理解所喜爱。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
3、要为学生规定课外阅读量,明确向学生提出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以后逐渐递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读整本书,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指导读书的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跟读书的方法、习惯密切相关。所谓“课外功夫课内得”,就是指要把课堂上所学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1)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强调学生要仔细地读、慢慢的读。导致小学生养成了不追求效率的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对于扩大阅读量是极为不利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就得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通常有二:一是精读,二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究。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 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住处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于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学会思考,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著名教育家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带着问题阅读,是有目的的读,这样不仅能获取知识,又能提高智力。思考什么呢?这就得提醒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方法、技巧去边阅读边思考。如思考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表达的感情。
(3)学会动笔摘录。
徐特立老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读书三到”、古人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这些宝贵的经验都阐明了动笔摘录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特别强调学生要作摘录。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某个精彩片段。中高年级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要写上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读后体会感受。
总之,指导课外阅读,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寻求课内课外的最佳结合点,千方百计地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① 鲁迅《材料与选择》 师范《文选》课文
②《语文课程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④《小学语文知识结构与教学指导》第252页 吉林教育出版社
⑤《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蓉
学校:闽侯上街红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