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荣:读写结合,架起文本与习作的桥梁
发布时间:2015/6/30 9:37:52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以“理解”为中心转向以“表达”为中心。要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必须注重表达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写”的训练,架起文本与习作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1、加强词语的理解、积累和学习运用。 2、紧扣文本、迁移模仿、学习表达。3、引导学生学会活用课文中的语言,训练表达。4、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仿中求创。
关键字:读写结合 积累 运用 迁移 仿中求创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终究是要培养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学中费时最多、投入最大的阅读教学,大多却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而忽视了“表达”。理解了不一定能运用,语文教学应该以“理解”为中心转向以“表达”为中心。从“能理解”跨越到“会运用”这级台阶,必须花大力气才行。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生巧。因此,要让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堂必须注重表达的训练,尤其要加强“写”的训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运用的机会。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课的类型,不同的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段不同的要求来确定训练的重点,这样就会一课一得,避免面面俱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一、加强词语的理解、积累和学习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词语教学的阶段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首先理解词语是语言内化的前提,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理解基础上积累词语,而不是简单地抄抄写写、背诵,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词语。
例如: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课中“筋疲力尽”一词的教学: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师:请联系画线的句子,想一想“筋疲力尽”这个词是说种田人累成什么样了?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文中种田人“筋疲力尽”的具体表现;1、种田人把这么多的禾苗,一棵一棵都往高里拔,生怕漏了一棵,教师出示禾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禾苗棵数多,通过图片和抓关键词“一棵一棵”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种田人的辛苦;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直”展开想象:火辣辣的太阳底下,种田人正在把田里所有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一分钟、两分钟、一个小时······一直从中午拔到了太阳落山。通过想象和抓关键词,让学生具体感受到种田人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筋疲力尽”一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亲身体验到或者看到的“筋疲力尽”的事,思路打开了,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词造句。一步一步地引导,边学边用,有效地架设阶梯,使学生顺利实现从“能理解”到“会运用 ”的跨越,学生造出了好几个内容不同而又具体的句子。这样加深对课文理解和感悟,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紧扣文本、迁移模仿、学习表达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是“模仿”, 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因此阅读教学中,除了结合语境细细揣摩品味语句的优美,同时教师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训练。在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在仿中内化语言的结构功能,在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通过大量形式的仿写,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
1、仿写词语。
《丑小鸭》一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透过文字“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学生感受到了丑小鸭的“丑”。再出示其它小鸭子的图片,设计训练形式:模仿课文句子介绍小鸭子的外形。
小鸭子的毛 黄黄的 ,嘴巴扁扁的,身子 胖胖的 ,可爱极了。
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把握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迁移模仿,运用语言,使指导将变得切实有效。通过写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丑小鸭的奇丑无比。
2、仿写句子。
二年级下册《画家与牧童》一课教学中,教师抓住教书先生、商人和牧童的语言:他们都用重复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教学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商人与教书先生说的话,体会本段的语言特色。同时根据学段特点,设计了训练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着商人与教书先生的语言,说一说。
师:我考了100分,妈妈会说
生:太棒了,太棒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
师:我考了65分,妈妈会说
生:太差了,太差了!你一定要加油啊!
……
3、仿写段落。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到小壁虎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多难过呀!然后设计训练形式:请展开想象,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请以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
他看见 。
小壁虎说:“ ?”
说:“ 。”
语言是有灵性的东西,学生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句段,品评之后仿写就能牢记在心。如果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仅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失去语文味,类似科学课。教师抓住这一课语言特色,进行段落训练,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味,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学会活用课文中的语言,训练表达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文本语言通过多种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运用中吸收内化,在运用中把握语言的特点。例如: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教学中:
师:陈丹、宋涛、赵小艺画的画真美啊!我们也学学诗人一起给它配上诗吧,出示
“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
小朋友,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呢?
生: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动的旗子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起来了,风藏在呼呼转的风车里。
师:小诗人们连起来读一读。
师:你肯定也发现了风藏在哪吧?你想怎么画风呢?
想一想,试着用““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句式写一写。
生:风来了,风把头发吹乱了,风藏在乱乱的头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落了,风藏在落在地上的树叶里。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也是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的语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仿中求创
1、续写文本,延伸文本。
有很多课文是留有空白的,这给写提供了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在体验角色时,学生走进人物心灵,与文中人物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在情境中激发他们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揠苗助长》一课教学中,请学生说一说,假如你就是种田人的儿子,我想对父亲说
2、创写课文,丰富内容。
一年级上册《四季》这首儿歌在表达上有鲜明的特点,它用一种事物代表一个季节,并且用了孩子气十足的叠词“尖尖”“圆圆”“弯弯”,使句子显得生动活泼、有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设计训练形式:学习课文,说说自己眼中的四季。学生创作了许多有趣的小诗,比如:杜鹃花火红火红,它笑着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挺着大肚子说:“我是夏天。”……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3、仿写课文,学习写法。
如《找春天》一课教学中,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形式的美和蕴含其中的感情,再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不但背下语句,还“背”下画面,“背”下丰富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学习作者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用心感受,写几句话,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春天就在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
春天就在机灵的耳朵里,我听到了
春天就在灵敏的鼻子里,我闻到了
春天就在美好的感觉了,我感觉到了
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体现了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法,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逐渐克服了畏难心理,就能大胆地进行说写练习,对于课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巧,用得好,仿中求创。
总之,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想象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表达的欲望,减轻低年级学生写话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程荣
学校:福州市宁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