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辉:谈经济有效的模仿创造
发布时间:2015/6/30 9:59:23
古今中外艺术史上,通过模仿,进而取得成就的事例不是少数。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贝多芬,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那些不朽作品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他是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有大成,从而再创造出来的,特别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奏《欢乐颂》则是模仿法国作曲家长比尼创作歌曲的结果。现代著名画家毕加索,他人艺术以具有独创、突变而著称于世,而且他还是美术中许多领域的开拓者。但是人们从毕加索的早期绘画中,同样可以发现,他是从模仿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等起步的。
音乐,绘画艺术需要模仿,也可以通过模仿取得实现,那么,写作呢?写作也可以通过模仿而逐步登堂入室,收到良好的效果呢?这个问题,不管是中学老师,还是学生,似乎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把写作看得太神秘了,不敢轻易下笔,有的则没有摆正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觉得模仿没出息,可以不是如何创新……原因种种不一而足。于是,作文教学,不少教师随意很大,对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的具体指导,也大多数隔靴搔痒,落不到实处。学生因缺乏真切的感受和具体的依托,,听时是左耳进,右耳出,听完课后浑沌一片,不能按时交缴的还是无法交缴,能及时完成的(包括写的有相当水准),实际上也未必是老师直接指导的结果。这样,师生虽然都付出艰苦的劳动,但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对模仿的作用必须有的客观的认识,从心理学观点看,模仿是学习时心理上的需要,教学的必要手段,任何学习,开拓时都离不开,“依葫芦画瓢”。 刘知几在《史通》的《模拟》一节中,认为“模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必要手段。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训练手段,朱煮也主张模仿,他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模仿就是学习。”复杂的模仿则包括对模仿对象的感知,理解、找出共同之处,才能完成他本身所面临的任务。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模仿是以理解的基础的,同时对加速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
从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来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他们在模仿中不断增加创造的因素,在创造中难免留有模仿的痕迹,即使是作家也不例外,比如唐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公认的佳句,但这是从庾信的作品中模仿来的(庚信《马射赋》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鲁迅的《狂人日记》曹禺的《雷雨》都明显有模仿的痕迹,他们也都十分担率的承认这一点。
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问题自然与作家的创作不同,但也不无相通之处,学习习作,更需要模仿。在模仿训练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范文,它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题材的作文什么、怎么写,对学生来说,摆在眼前的范文比任何解释都清楚。正如皮亚杰指出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提供范文,有时可根据情况向学生提供多篇,让学生明白,对同一事物(如窗口),同一现象(如秋景),作家们由于生活、阅历、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等的不同,他们描绘往往是各不相同。这样,就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借用作家的语言,又可以启发他们独立思考,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除了给学生提供范文外,老师还应该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对范文进行分析概括,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比如,高中第六册教材中,对议论文的三种结构方式的概括十分精当,学生读了这则短文后,受益不小。又如议论文写作中,有人总结出这么一个“四字诀”:“引——议——联——结”其中的“引”就是引论,“议”和“联”实际就是“本论”、“结”就是“结论”。
引:引出论点或论题。
议:紧接论题展开议论,主要从正面论述。
联: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或相反的现象,联系有关的问题,使论证更有针对性。
结:总结全文。
按照这一模式,学生再读懂材料,审准要求,在考场上顺当地完成作文应该不是难事。
作者:肖春辉
学校:福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