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万建兴:习作教学应还原生活本真

发布时间:2015/6/30 10:04:1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师生的生命活动。从生命的原生态层面看习作教学,习作首先应当是学生生命的原生态体现,即真情实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审视新课程下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习作中充斥着“老成、粗鄙的情感落差,社会、功利的思想意识和成人、过白的语言通病”,文字缺乏儿童特有的灵气之凸现和个性之彰显。传统的作文教学过分地强调命题的统一、立意的高深、结构的严谨、章法的巧妙,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成为束缚学生心灵的桎梏,致使学生习作不得不搜肠刮肚、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敷衍了事、千篇一律、众口一词,呈现出一派灰色文风。学生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没有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出发表意为文。故而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回归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去,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深入自己的生活去感知、观察、理解、欣赏、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  丰富儿童的生活面,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写

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个性化作文的必由之路。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读书,扩大学生知识面,夯实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保证个性化作文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具体做法可以:利用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有计划地推荐书目,组织学生阅读,做笔记、扎记、评论,以求每阅必有得;每天布置背诵、理解一首古诗词,看电视新闻,阅读一篇报刊杂志的美文,写一篇练笔的回家作业;不定期地开展读书读报和作文竞赛,检查阅读效果。

(二)亲近自然

面对自己的父母众多的学生会写出一个样子,面对同一棵树学生的语言又是贫瘠之极。实际上,孩子对事物的众多感悟是从亲近、触摸开始的。因此我们的作文教育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而是要适时地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校园、乡村、河畔,都能让他们流连忘返。在与青山绿水、花草树木这些自然之物的接触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些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竟然有许多特别之处。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积累了素材想象力更丰富了,写作时的思路也会更加宽广。

(三)融入社会

作文不但要记录最真实的自己,还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我们的作文教育更离不开现实生活。一个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只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无疑他的写作源泉很快就会枯竭。小孩子应当以孩子的特殊身份去进入社会,去体验社会的点滴,让他们从小就明白,某些社会现象观察到一个自己主观认识较深的社会。 教育引导孩子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更好地生活在其中。我们的生活作文观 更是引导着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丽、善良、安宁、和平、自由、健康、诗意等,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忧伤,从而不断地明了生活的意义,并积极地创造、践行生活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的兴趣点,让学生有激情地写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这样几句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有的学生启而不发、引而无感。学生“活动”了也无内容写,原因在哪?我认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生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

(一)观察感知,体验生活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文章。”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握手呢?首先,要学会“用眼睛摄像”。每个“摄像机”取的角度不同,内容也不一样,鼓励学生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如:在写《小草》时,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小草默默奉献的精神,经过引导,学生再观察,一些学生就写出了与众不同之作,其中有一位同学通过描写小草被风吹后东摇西摆、东倒西歪的情景中体会出小草坚韧顽强的品质。其次,要学会用“耳朵录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说的话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重要性,学会倾听。第三,要学会用心感悟,那么多的生活感受在学生心理,教师引导感悟,悟的过程就是灵感的升华过程,当学生思考了,明白了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的时候,也就是感受体验诞生的时刻。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熟人熟事,如:校园里的老师、同学,家里的亲戚朋友们。让学生注意同学的言行,校园里的树枝被小同学折坏了,走廊墙上被同学乱涂乱画,有人跑去在关食堂边未关的水笼头等等。这些行为习惯都可进行讨论,教师有意评点、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之后指导写作。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能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挖掘一点宝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此意。

(二)扬长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从老师那儿了解到作文的结果,得到鼓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从词、句、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每一次习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一方面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促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强化。平时教师改作文,碰到好的作文除了应及时表扬外。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一读,激发同学的写作信心。让其他同学听一听,感受一下同学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写作的发展。然后在班内的学习园地里展示出来,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校内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同学看看。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比一般的鼓励性语言要好多了。对其他同学来说,更是一副激发写作欲望的良药。因为这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自己也可一试,或许也因此争得荣誉。

三、挖掘生活的细节,让学生生动具体地写

新课标提倡“我手写我心”,儿童的“心”是鲜活的、灵动的。挖掘生活细节,寻找作文“本真”,《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学生总抱怨从校园到家庭,学生的生活太单调、太枯燥。再不足,缺乏丰富的生活感受。实际上学生的每一天都在亲身经历着生活。而且有许多令人心悸的生活细节,在我们的不经意间滑过了。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提升和美化生活的审美情感。所以我们老师要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写记叙文“母亲”是一个老话题。为了让学生关注细节,我让学生观察母亲的身影,一位学生写到:“啊!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田野里隐现,她赤裸着双脚,裤管挽得老高,颗颗汗珠映着夕阳,像血一样,沿着她耳侧的几缕银发往下淌,浸透汗水的衣服裹着她那单薄的身子,几抹晚霞洒过来,地下投下伶仃的身影。”读这段文字时我流下了眼泪,为那位母亲的生活艰辛,更为学生感动的心灵。把目光投向生活,投向关爱我们的亲人,朝夕相处的同学,风采各异的老师。他们与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知道这个学生已经成功地关注了生活,并且知道观察时要忠实于生活,写作时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把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本真"是小学生习作最理想的境界,我们应着眼于小学生的生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叙真事、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习作也只有反映了"本真",才能成为学生的一件乐事,才能从中领略到抒发情怀的快乐。而习作的本质也正是习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相信只要还原生活、回归生活我们日趋枯燥的作文教学将会日渐丰满,只有还原生活、回归生活我们艰涩古板的作文教学才会鲜活起来。

 

作者:万建兴

学校:浦城县石陂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