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佳:随文练笔,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
发布时间:2015/6/30 10:14:33
摘要: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由于综合性强,决定了作文训练的难度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想方设法分解难度。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我们如能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随文练笔”是一条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治疗各种习作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模仿练笔 读写结合 留白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法,是认识世界、感悟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作文应该是学生丰富而美丽的精神家园,作文世界里应该有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潜流、飞翔的文字精灵,可现状呢?作文的过程,成了小学生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过程,精神家园里没有了主体的喜悦。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然而一提“作文”两字,学生头疼,老师心烦,就连家长也为孩子着急。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那个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我将课堂练笔和课内阅读结合起来,降低习作难度,为习作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一、精彩篇章,仿一仿
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技能的过程中,常常借助于模仿,发展自己感知、理解、表达事物的能力。
写好写景作文一向是学生的软肋,不管老师怎样煞费苦心地指导,写出来的好的写景文章还是屈指可数。三年级正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降低习作的难度,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于是,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积累、仿说,然后以《美丽的校园》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校园进行仿写,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窘迫,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的快乐。
二、情到浓时,抒一抒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候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的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呢?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链接“5.12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回忆当时的惨剧,课件再现当年洛杉矶地震的恐怖镜头,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当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这一次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让人难以忘却。
再如《匆匆》一文,文章紧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运用大量的修辞和巧妙的叠词,将抽象的时间生动化、具体化。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惆怅,对虚度光阴的惋惜与彷徨。恰好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学生很容易将自己即将小学毕业,留在母校的时间不多了的复杂心情与作者的复杂心情融合到一起。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一种紧迫感,深深依恋情跃然纸上。小练笔成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正所谓“情动而辞发”。
三、课文留白,补一补
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想像,在教学这样的段落、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简炼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课文中的“留白”点随处可见。教师要睁大慧眼,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留白”点,鼓励学生动手练练笔。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节选自《半截蜡烛》)
这篇课文读起来让人感觉心惊肉跳。为了保护情报站,让一家人免遭屠害,妈妈伯诺德夫人弄熄点燃的蜡烛,失败了;大儿子杰克要端走烛台,也失败了;最终,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的理由拿走烛台,挽救了危机。为什么妈妈和哥哥都没有成功,而杰奎琳会成功呢?首先,她以甜美可爱的童声征求德国军官的同意,让她拿一盏灯上楼睡觉,意在博得敌人的好感。大概是杰奎琳的天真情态让德国军官联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吧,竟然同意了她的请求。其次,她没有因为时间紧迫,慌里慌张,而是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位军官道过晚安才上楼,没有让敌人看出破绽。其实,小杰奎琳的内心一定是翻江倒海的。可是,文中并没有写小杰奎琳的心理活动,学习时,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留白”点,写一写,来体会人物的聪明、活泼、沉着和机智。
可以说补文章的空白点,补充文本,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人物的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更重要的利用文中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际中,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插图、省略号、神态等等都可以进行补白,只要我们细细挖掘,空白点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四、悬念结尾,续一续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大的猜测空间;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起点,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呢?如果来,他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心动已久,便思绪万千……又如,在学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有的学生写道:“……桑娜为了让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学生写道:“……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不仅打开了思路,放飞了想象,展示了故事异彩纷呈的后续,更是获得了个性化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提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课堂练笔正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写,有文可鉴,有情可抒。长此以往,教者定会突破写作瓶颈,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
作者:林佳佳
学校:浦城县民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