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华:作文教学守正与创新之浅见
发布时间:2015/6/30 10:42:18
“作文难,难作文,一见作文就心烦。”这是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的一句口头禅。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一到作文课,学生便感到头痛,枯燥无味,无话可说,这是作文课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我想,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写作动情区,激活写作动情点。在守正作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
所谓动情区,就是指最能使学生动感情的人、事、景、物等生活范围;动情点则是指导动情区中最能使人喜怒哀乐的生活中的某一点。如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学生,在毕业前夕,他们对老师和同学似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那么分别就成了孩子们的动情区,互诉衷肠则成了他们的写作动情点。
如何捕捉学生的写作动情区,激活写作动情点呢?
一、教师要多接触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甚至每一天的感情变化。教师只有发现了有使学生动情的人、事……再让他们写,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如毕业前夕,学生都想互赠留言。这时,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他们一定会写出感人的好文章。因为这时的毕业分别最使他们伤感,也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愿意说,也愿意写,写出来的也一定是感人肺腑之言。如果教师远离学生,不了解学生每时每刻的生活,就很难发现他们的这一写作动情区,从而也就谈不上激活写作动情点了。因此,多接触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感情的小火花就会碰撞出来。也就会写出言之有物的好文章。
二、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如果苦于无材料可写而胡编乱造,那就会失真。只要多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学生的写作动情区就会丰富多彩,动情点也就会随处可见,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许多东西可写。如拔河比赛、参观书画展、办手抄报、登山等这些有益的活动,都是开启孩子们的写作动情区。教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这样,既能提高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打破写作常规,随时练习写作
长期以来,多数学校在课程表中规定一周的某个上午为作文课,而且作文的内容和题目又是由教师来定。这样的作文课便会出现教师只启不发的现象,甚至有的老师还会说学生如何笨,如何脑子不开窍。其不知,这一结果是教师一手造成的,原因是——教师并没有在学生的动情区中命题。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这就需要松解教学过程中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首先,打破时间的束缚。有的学校规定星期四上午上作文课。试想,如果学生确有动情的生活,是可以写出文章来的;相反,如果学生这一天根本无动情之处,他们就会对整个上午厌倦,对写作感到乏味。严重者,还可能产生恶性循环,即在以后的作文课中,或逃课,或抄袭优秀作文应付老师。针对这一恶果,对写作就不能固定时间,而应捕捉到学生的写作动情区,抓住时机,随时让学生写。如星期一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那就让学生走出课堂赏雪、玩雪。接着就让他们写雪。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地完成这次作文。如果这篇作文再等到星期四上午去写,可能学生对雪的感情就会“降温”,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那么感人。因此,打破时间规定,对写作十分重要。
其次,在作文课上,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学生规定题目,规定选材范围、立意角度等。有些题目的内容,学生对这一范围内的生活根本没有体验,怎么会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呢?如教师出了题目“我登上了泰山”,虽然每个同学都听说过泰山,但不一定每个学生都登过泰山。对登过泰山的同学来说,他们是有感受的,可以完成这个题目,可是没有登过泰山的同学来说,让他们凭何完成呢?这部分同学不是头痛,就是闭门造车,或抄袭他人写的有关泰山的文章。试问,这样的写作课,有何效果呢?究其实,也不过是费时费力,不起作用。所以,打破老师对学生限制的条条框框至关重要。
作文课,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定题目。如即将毕业的九年级同学,此时此刻想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教室、学校等等,有许多心理话想说出来。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文课,如果根据学生的这一动情区,写《我的×××》或《我与×××》,每个同学都会觉得这篇文章好写,因为这正好触及到了孩子们的动情点。相反,如果让学生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则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俗套,无话可说,甚至不愿写,或者胡编乱造。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写作动情区。由此可见,打破写作常规,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作文教学不是“单一化”,更不是“公式化”,而是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用适当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写作动情区,激活写作动情点,那么作文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
作者:吴育华
学校:福建省连城县揭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