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珠: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7/3 11:22:10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
关键词:以说促写 提倡模仿 积累材料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本人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课间说话滔滔不绝,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没办法灵活运用。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在作文时,让先学生构思,把要写的内容说出来后再写,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例如,我在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的习作部分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先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市区正在修路,今天老师从家到学校的途中堵车了,坐在车上看到前后长长的车我很着急,怕耽误了上课时间,当时我心里突然有一个幻想,你们猜猜看老师想的是什么? ”孩子们的兴趣一下了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很自然地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
接着我口述了有关鞋的范文后,引导学生补充说鞋子的其它功能。“同学们,这双神奇的鞋还可能会有些什么功能呢?刚才,老师在车上还没来得及想,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使它变得更神奇。”
孩子们的话匣子再一次被打开。在这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构思本次习作要写的内容,畅所欲言把“说”和“写”联系起来。“同学们,有了这样一双神奇的鞋子就能解决老师出行的不便。在生活中,同学们也一定遇到过像老师这样类似的麻烦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奇思妙想,解决这些问题。请注意,现在我们都是未来的发明家、设计师。请大胆地想象一下,你要设计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别的功能? 大家先独立想象,想好后再与同桌交流。比一比谁的想象更丰富,谁的表达更生动。” 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中,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中,我感受到了儿童天生的这种想象的能量,感受他们在想象的天地里展翅翱翔的乐趣。
就这样,这次习作我让学生猜老师的想象,从生活入手,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放开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奇思妙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在畅所欲言之后再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扎实有效的训练,在之后的写也就不成问题了。
二、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再如我在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的习作部分时,在学生动笔前,我先口述范文,再引导学生模仿,把自己要设计的东西的样子或是功能写清楚。“老师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假如我有一双神奇的会飞的鞋子那该多好呀!想不想知道邓老师幻想的鞋有多神奇?好,那就请同学们认真听,想想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双神奇的鞋子的?”师口述范文《神奇的鞋子》:
老师想象的这双鞋叫“飞天鞋”,它的外形看起来和我们现在的鞋差不多。
这双鞋子是由一种超级纤维组成的,这种纤维能防火、防水、能自动去污还有缩小和膨胀等多方面的功能。鞋子由一台超微型电脑控制的,这台电脑只有我们的指甲那么大。电脑里装有一个太阳能储存器,它可以自动吸收太阳能来储存能量。
因为有了这台电脑,所以鞋子能解决你出行的烦恼。当你想急速达到某一个地点时,按下鞋面上的飞速按钮,鞋底就会自动出现两个微型气垫,气垫里的推进器可以喷出强大的能量,使你从十多米高的空中飞过去,速度快得惊人,足以把你吓得目瞪口呆,穿上它从城关到列东只需2分钟。
好,老师看到刚才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谁来说说,刚才老师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鞋子的?
在老师口述的范文的引领下,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并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三、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我发现班上有很多学生平时不喜欢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我认为要解决写作难的问题,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必须注意得平时多积累写作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强调学生对所读的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诸熟门径,就能解决“写作难”这一顽症了。当然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邓明珠
学校:福州市高新区南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