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菊:让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流淌
发布时间:2022/10/18 14:35:59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小练笔,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但纵观阅读教学的课堂,却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体会的过程不充分,二是训练点确定不很明确。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内容出发,设计相关“写”的训练,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实现阅读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的内涵,读与写的关系,以及提出了提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基本方法。
关键字: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读写方法
一 、阅读教学的实质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借助文本的阅读,通过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训练,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2]可见,通过阅读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读和写是大家常用的教学手段。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二、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
1、阅读教学中的读 。
叶圣陶先生说过“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实施,“以读为本”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初读感知,读通文本报本;细读品悟,读懂文本;诵读表达,活用文本。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读出“兴”,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美”,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个别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读,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
2、阅读教学中的写。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可归结为“听、说、读、写”,最终落在“写”上。 “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3]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读”和“写”。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1、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读与写应该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写是为了更好的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使读与写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我们要建立一种为写作而阅读的思想,以语言为躯壳,生活为血肉,思想感情为灵魂,读写结合,互相促进。[5]这样,学生的习作必然能切实有效地得以提高。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但通过大量阅读,在语文的海洋中多阅读,善阅读;多写作,善写作,才能让读与写相互促进。
2、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一)模仿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仿写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经典的句式、段落以及篇章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比如,典型的构段方式、精妙的遣词造句、典范的描写手法 、精巧的布局谋篇等。如第七册第三单元选编的几篇写景的课文,结构方式就很典型,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这样典型的结构形式对学生如何写好景物做出了实例示范。学完本组课文,就可以安排学生,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学写家乡的景物。
(二)情节延伸法
有一些课文的结尾,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这就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要懂得抓住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行练笔训练。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再看课后有一道作业这样设计: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写一段话。我想,教材设计这样的练笔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描写乔依夫妇的语言,感受他们的美好心灵,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三)主题提升法
就是写读后感和心得笔记。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场面,可指导学生提炼故事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写好读书笔记。如在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最后的姿势》等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自定题目,自选感受最深的一两个方面写心得体会,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完成习作训练。
(四) 文体改写法
很多唐诗宋词以及古文其实都是一篇篇很好的文章,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文体样式变一变,就变成了一篇篇佳文。《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情节简单凝练,学生一读就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南郭先生混进来怎样给齐宣王吹竽的?“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后来,齐湣王不要许多人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时,南郭先生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动作、表情,故事情节也就生动。学生只要展开合理想象、补充,就可以改写成一篇佳作。
(五)体验人物内心法
有些课文,从文本内容表面看不到什么,但是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其实在文字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挖掘。[6]比如《船长》一课的结尾这样说:“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此时的船长虽然“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他的内心此时翻涌着怎样情感?人们“凝视”的背后,心底又在呼唤着什么?这里,可以设计一个乘客和船长对话的小练笔:如果你是被救的一名妇女,你会这样呼唤船长:“船长,快回家吧,……”;如果你是被救一位儿童,你会这样呼唤船长“船长,快回家吧,……”;如果你是那位最后被救的水手克莱忙,你会这样呼唤“船长,快回家吧,……”;如果你是……船长会这样回答:“乘客们,我不能回家,……”通过内心无声的对话,乘客对船长的崇敬和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而船长忠于职守的形象也更加地高大,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 “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领悟读与写的内涵,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要途径,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让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在流淌。这样,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2
[2]李少萍.见证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名课、名主张[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3]蔡叶萍.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2011-12-29/2015-4-18.
[4]陈朝玉.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应达的境界[J].小学语文教学,2013,464:47-48.
[5]许凤鸣.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2:16-17.
作者:郑阿菊
学校:霞浦县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