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阅读卷(第四部分)题目及答案详解

发布时间:2015/10/26 11:53:28

福建省语文学会语文读写能力测评中心 

2015年第三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四部分)

拓展与运用能力

 

与极浦书

司空图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愚近有《虞乡县楼》及《柏梯》二篇,诚非平生所得者。然“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南楼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浦公试为我一过县城,少留寺阁,足知其不怍也,岂徒雪月之间哉? 伫归山后,“看花满眼泪,回首汉公卿”,“人意共春风,哀多如更闻”,下至于“塞广雪无穷,”之句,可得而评也。郑杂事不罪章指,亦望呈达。知非子狂笔。

                        

《哈姆雷特问题》(节选)

艾略特

① 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如果你研究一下莎士比亚比较成功的悲剧作品,你会发现一种十分准确的对应;你会发现麦克白夫人梦游时的心境是通过巧妙地堆积一系列想象出来的感觉印象传达给你的;麦克自在听到他妻子的死讯时说的那番话使我们觉得它们好像是由一系列特定事件中的最后一个自动释放出来的。艺术上的“不可避免性”在于外界事物和情感之间的完全对应;而《哈姆雷特》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对应。哈姆雷特(这个人)受一种无从表达的情感的支配,因为这种情感超出了出现的事实。有人认为哈姆雷特和作者是同一的,这种观点在下面这种意义上可以成立:哈姆雷特在没有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时的困惑是其创造者面临自己的艺术难题时的困惑的延续。哈姆雷特面对的困难是:他的厌恶感是由他的母亲引起的,但他的母亲并不是这种厌恶感的恰当对应物;他的厌恶感包含并超出了她。因而这就成了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他无法使它客观化,于是只好毒害生命、阻延行动。不可能有什么行动可以满足这种感情;莎士比亚也不能改变情节来帮助哈姆雷特表达自己。我们必须注意,正是这个问题的主题性质使客观对应关系成为不可能。加重葛特露罪过的性质,就是为哈姆雷特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的表达形式;正是因为她的性格如此消极和平凡,她才在哈姆雷特心中激起了那种她自己无法替代的感情。   

② 哈姆雷特的“疯癫”摆到了莎士比亚手里;在早先基德的剧作中,它只是一个计谋;我们可以推想,观众到剧终时也只会把它理解为一个计谋。对莎士比亚来说,它够不上疯癫,但又不只是佯装。哈姆雷特的轻率、他重复的言语、他的双关语等并不是蓄意的佯装计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排泄情感的方式。对于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来说,这种戏谑代表了在行动中得不到发泄的情感,而对剧作家来说,它代表了一种无法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这种无法用实物加以表达.或者超过了实物的强烈感情,疯狂而暴戾,是每一个有感性的人都经历过的;毫无疑问.它是病理学家研究的课题。它常常发生在青春期:普通人让这样的感情睡去,或者调整他的感情以适应现实世界;艺术家则通过强化世界以达到自己情感水准的能力,使它们始终富有生机。拉弗格的哈姆雷特是一个青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不是,因而我们不能用这种办法来解释和原谅他。我们只能承认这一事实,即莎士比亚处理的是一个并非他力所能及的难题。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尝试是一个不可解的谜;我们也无法知道他是在什么经历的促使下,试图表达这种无法表达的可怕情感的。我们需要知道他的许多生平事迹;我们希望知道他是否读过蒙田的《为雷蒙·德·塞蓬德辩护》(第二卷第十二章);如果他读过,又是在什么时候?在他经历了哪种个人经验之后,还是同时?最后,我们还必须知道某些原先假设为无法知道的东西,因为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我们认定它是一个超过了事实的经历,我们得理解某些莎士比亚本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

 

46.请联系具体的作品,说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与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有何相似之处?

在中国,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汉代“比兴”说的提出,到刘勰从文学审美角度提出“神用象通”,有关“意象”的认识不断丰富深入。在西方,康德的“审美观念”在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中得到实践,受意象主义影响的艾略特提出了“客观对应物”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都兼具形而下色彩和形而上意义,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把人引入审美境界中。(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意象论是感性自然派,强调“意”的表达,“客观对应物”理论是理性技巧派,强调“象”的运用,在意象的创造途径和审美功用上,中国注重情感和感性,西方则注重技巧和理性。)

47.运用司空图的“意象”理论赏析李商隐《锦瑟》。

提示:1.找出《锦瑟》中的主要意象 。2.理解主要意象的特点。 3.体会诗人透过意象传递的情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