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永清: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做法
发布时间:2016/3/1 13:22:56
摘要: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是针对教学主体的教学效率和学习主体的吸收能力而展开的种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课堂即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效性则是针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效而言,即学习主体(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 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辩论教学 小组合作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重现盎然生机,纷繁的课本文化、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频繁,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不同程度地拓展,究其原因在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更新,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灌输式”,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之上。课堂即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有效性则是针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成效而言,即学习主体(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所谓“教学相长” 是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可见学习主体(学生)在得到能力提升的同时,教学主体(教师)也可进一步强化自身素质。为了达到这一根本目的,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关注度,使语文课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情感目标的首先确立
很多教师在准备教案时习惯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思考整个教学流程,如何让学生最易化地吸收课文知识,而情感价值目标则无意识地淡化了,这其实是走入了一个教学误区。根据“语文”一词的定义,“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的最大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会人们读书写字,更多地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而教学上的情感目标一般指的正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渗透教学思想,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如本人执教语文版必修三《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时,针对文本的解读,我很快地定下“了解艺术创作中重复和变化的统一”的教学重点和“理解重复和变化的对立统一是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至于对课本感觉枯燥无味,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鳟鱼五重奏》的音乐和网上热门的舞蹈片断,展示了大量建筑美图,将各种生活艺术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和谐融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一堂课下来学生大呼过瘾。可事后一想,作者梁启超未必乐意,因为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写下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并未实现,从课后相关链接的《我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作者之所以要介绍中国建筑中的种种重复与变化之美除了是为了让大家懂得欣赏中国建筑,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能够爱惜保护我们那些可贵的建筑文物,不能为了一时的所谓“市政发展”而破坏旧建。貌似平淡的文字中渗透着对中国建筑和建筑艺术的深切热爱,而作者的这些情感学生几乎都没有感受得到。这样忽视情感目标的教学方式自然也就无法到达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最大有效化。
二、板书的精巧设计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多媒体进入课堂,给许多老师带来了便利,尤其是语文老师终于可以对作者介绍和背景知识进行大量衍生,课本解读容量增大,教学效率极高。对于学生来说,PPT的展示图像清晰,知识点清楚,文本解读面面俱到,确实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吸收方法。但同时也出现不少问题,譬如幻灯片切换太快,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对课本知识内容难以迅速消化理解,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脖子仰得酸痛不已,而真正记入脑中的知识所剩无几。所谓浓浓记忆不如淡淡一笔,与其要求学生强记幻灯片所展示内容,不如教师设计一个完整漂亮的板书,以简洁、概括的形式,对课本的讲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如在上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一课时,作者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将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外国诗歌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评价。我引导学生将课文浏览一遍之后,在黑板上将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各列一边,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写作顺序,将中外两国诗歌从语言、笔力、音调直到内容上的不同均写在黑板上。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强化了对两国诗歌特点的记忆,并总结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形式上是个性的,内容上是共性的”的结论。这样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被学生揭示了出来,而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站在比较文学的基础之上去谈论各种文学表现形式,一节课下来实现了效率提高和知识吸收的双重保障。
三、辩论教学引入课堂
辩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会陌生,高中阶段辩论赛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论辩能力,但这只针对部分学生有利,毕竟比赛人数有限,有很多学生想参与而苦于没有机会,这时若能将辩论引入语文教学课堂,则能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毕竟语文注重多重解读,谁都有一展奇才的机会,同时也能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文化经典阅读一向被学生视为头号难题。《论语》篇幅虽小,但信息容量可观,《孟子》篇幅较长,可句子翻译不易,《庄子》故事有趣,想象又过于奇特。因此学生一看见经典就产生畏难心理,更不消说花时间去钻研探究了。为了消除学生对经典的恐惧心理,对经典能重新正确审读,我特意在教授孔孟的《论修身》《论民本》和老庄的《神游物外》《福兮祸兮》之后安排了一场课内辩论,辩题设置为“儒家思想更适应于当今社会还是道家思想更适应于当今社会”。学生们一听兴致大起,在选定正反方后,投入大量课外时间精力去研读课文,并翻阅原文本,仔细考究儒道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在一周后的语文课堂上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正方提出儒家主张仁义爱人,有助于推广和谐社会理念,反方立刻反驳说道家主张“以已度人”,更有利于加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正方提出仁政治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反方立刻指出“无为而治”更符合中国人品性,人的天性可以得到更自由的发展。一节课下来,双方学生对儒道思想都有一个比较精确的认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模糊概念,学生辩得开心激烈,整个语文课堂也呈现一片勃勃生机。
四、小组合作的最大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兴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由原本对文本内容的独自思考,变为对文本外延的齐力探究,使学生的课堂思维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更加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集思广益,在一个小集体内,学生更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吸收了更多有益的思考。应该说小组合作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势头。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很容易陷入一个僵局,即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形成一种表面化合作,语文文本向来有多重解读,但学生几乎只倾向于说出一种思考,当老师要求解答时,大家派出一个代表陈述那“唯一”答案,以致老师只能自己补足其它解读答案。
而实际上,小组合作应该顾虑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协作集体。教师在分布小组时,既要考虑学生交往能力的强弱水平,又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相处中保持和谐,尤其要让大家争取共同进步。最好是能每组安排一个平时思维活跃的人担任组长,让他引导小组其它成员发动积极思考,不形成竞争体制,争取小组合作形成最大优化模式。
例如,本人执教老舍的《邻居们》,里面有一个女教师和女商妇的争吵画面,为了活现当时的场景,我安排了两个女生,一个扮演女教师,另一个担任“泼妇”,并要求各小组都必须对人物性格和表现点评,不限于组长。当她们精彩地演绎完这个桥段后,整个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小组的一个女生立刻站起来说:“那女教师太软弱了。”另一个小组的一个女生也不甘示弱,说:“那女商妇太蛮横无理了。”再一个小组的一个男生概括说:“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差别。”突然有人问:“为何有文化的人却注定受欺负呢?”立刻有人回答说:“当时有钱才有地位,有文化就只会穷酸。”对于学生的种种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个角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主体的情感因素和兴趣,课堂氛围良好,学生在角色中感悟,在合作中互相评价、帮助,很好的体现了课文的语境,保证了全员参与、合作研读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的来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其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吸收。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一个漫漫过程,只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相信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的生成、条件与评价(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1)
(2) 张茂林.谈谈课改下的合作学习(J)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2007(4)